适宜老年人需求的街道景观优化策略研究 当前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同时人口老龄化也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这种形势下,国内外提出的政策主要是在居家养老的基础上,依托社会和机构的养老服务制度,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保障。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倡议下,住宅区老年人街道景观设计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现实意义,对此,国内外都做了大量研究。 一、人口老龄化的思考 全球人口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老年人的生活将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要问题。根据相关调查,大多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的生活方式,当前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住宅区的规划和街道景观的设计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各界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怎样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也成为各界研究的重点。在多项研究中,住宅区街道设计的研究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住宅区街道景观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面对人口老龄化,也为老年人的健康生活奠定了基础。 国外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时代比中国早很多,因此相关研究已经有了多年历史。黛安娜·Y·卡斯坦斯(1985)所著《针对老人的场地规划和设计:问题、导则和方案》中,从场地规划、细节处理等角度出发,结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对老年人居住区的户外空间层次开展专项研究,并对老年人群体不同的心理需求进行辩证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户外环境设计建议[1]。克莱尔·库泊·马库斯(2001)在其所著《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一书中,专门针对老年人住宅区的户外空间理论进行论证,基于对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关注,书中分析了老年住宅区户外环境整体规划布局,并从护理服务等方向对住宅区的设计展开详细阐述[2]。 国内也已经逐渐深入研究。蔡红(2003)在《中国城市老年社区的空间与环境》中对中外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调查实践,结合老年人的活动习惯与生活方式,总结了中国城市居民住宅区在环境与空间中的设计方向,即住宅区建设应该从社区空间、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等方面来考虑老年人的需求[3]。贾磊(2009)基于对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研究,进一步分析了老年人的休闲活动方式,对于老年人居住区的环境设计提出空间规划小型化的建议[4]。张俊涵(2014)从社会老龄化的角度出发,对住宅区进行适老性的相关调查,意在探索出多元化的住区更新方式。通过分析住宅区的公共空间建筑,总结出住宅区空间规划方式更新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更新设计建议。这种以老年人为中心,在小范围内渐进式更新的方式为城市建设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为人口老龄化形势下的住宅区规划提供了相关借鉴[5]。 二、以人文本的设计理念 在当前建筑住宅的设计中,老年人的需求逐渐被重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开始普及,以此来保障城市建设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早在上世纪,国外就已经提出了“人性化”设计的相关概念。简·雅各布斯(1960)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描述了城市街道的生活细节,指出街道是城市活力的体现,认为具有活力的街道除了有交通的用途之外,更是多样性的融合。除此之外,书中提倡城市空间在规划中要秉持“人性化”的原则,满足人自身心理需求。这种观念引起了人文思潮的反思和探讨,人们逐渐对街道有了新的认知,意识到其作为城市主要公共建设,在日常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6]。伊丽莎白·伯顿(2009)所著《包容性的城市设计》一书中,对WISE研究中心的街道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为街道赋予了新的概念,提出居民住宅区的街道景观设计应具备包容性的特点,尤其应该增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力度,比如疾病患者和老年人,使社区的所有成员都能在公共空间内享受愉悦的生活。和从前的设计思想相比,包容性的思想改变了人适应环境的要求,而是使环境的设计满足人的需求,除此之外,书中认为在街道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不只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还对其他不同年龄段的住户都有一定积极意义,因此,只有设计出具有包容性的街道环境,才能真正体现城市建设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7]。 在国内,张亚平(2004)对老年人的户外活动进行调查研究,并作出分类,提出为老年人创造户外环境一方面需要良好的景观设计,另一方面还需要结合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周术等(2005)针对当时的城市道路景观缺乏整合的规划情况,以城市街道和城市空间为研究对象,采用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提出以“人性化”为最终目的的“整合”设计理念[8]。王江萍(2009)所著的《老年人居住环境规划与设计》中对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进行研究,从三个层面分析了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规划与设计,分别是室外场地、室外空间和室外设施[9]。 三、街道建设的重要性 街道一方面具有通行的功能,另一方面也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公共活动的空间,它的活力可以体现出一个社区的真实状态,甚至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因此街道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凯文·林奇(1960)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对构成城市形象的五大要素进行阐述,其中街道居于第一位,无论是城市功能的划分,还是城市交通和城市空间的组成,街道的建设都处于重要地位[10]。芦原义信(1960)结合自己的实际调研,对比了欧洲街道景观与日本街道景观的设计,利用格式塔心理学以及一些空间关系的融合,比如街道和街道之间的融合,街道与广场的融合,街道与空间的融合等,探索出较为合理科学的街道空间比例。英国的克利夫·芒福汀从街道细小环节的角度出发,比如街道轮廓线、城市地标和雕塑等,对街道广场三维装饰要素的设计和布局进行探讨,概括了地面、街道广场等设计要素的基本原理[11]。2004年,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创立了“可持续发展满意度”的科研项目,该项目以户外环境设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户外环境对居住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影响,提出户外环境设计应该符合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方式居住者的使用要求,同时针对环境与人们精神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为住宅区街道和城镇的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 四、总结 通过梳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于街道景观设计的分析已经有了很大突破,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街道景观的适老性研究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科目,而是包含医学、心理学、景观艺术等在内的多学科的综合,针对老年人的住宅区街道景观设计丰富了景观设计的方向,为街道优美环境的创造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也使景观更符合人的实际需求。除此之外,住宅区老年人景观设计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性问题,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在我国社区建设的研究中,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社区街道景观设计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为我国城市建设提供更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黛安娜·Y·卡斯坦斯. 针对老人的场地规划和设计:问题、导则和方案[M].东南大学出版社,1985. [2]克莱尔·库泊·马库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3]蔡红. 中国城市老年社区的空间与环境[J]. 建筑师,2003(04):21-27. [4]贾磊. 现代老年社区户外行为空间研究与设计策略[D].湖南大学,2009. [5]张俊涵. 旧住宅区公共空间的适老性更新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4. [6]简·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6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92b93e05c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