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案例

时间:2022-04-02 19:08: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桂花雨>>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作为老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桂花雨>>的教学中,我以文本为载体,从重点词句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人是故乡的亲,化是故乡的香”的思乡之情。



二、案例描述

<<桂花雨>>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浓浓的思乡情绪和对生活美好的回忆。诗情画意的题目就给文章平添了很多情趣,给人无限美的遐想。案例中,我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实行适当点拨,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你们在赏完桂花,捧着一大袋桂花送给你的母亲,母亲会怎么说? 生:这桂花真香啊!

师:作者也像你们一样,在杭州赏完桂花后,捧了一大袋给母亲,他的母亲是怎样说的呢?

生:不过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母亲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生积极行动,纷纷举手发言。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2“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正当我倾听学生发言时,有位同学可能因为我没有请他发言,忍不住叫出声来):老师,这两个句子中有一个字更能说明家乡的桂花很香。 师:(心中为之一振)那你说说是哪个字? 生:是“浸”字。

(另一学生也高高举起了手,看他热情那么高,我也让他说说) 生:我也认为是“浸”字。我在课前预习时查了资料,“浸”在课文中指桂花的香气很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好像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师:(再次感到震惊)你真了不起,太棒了!同学们都应该学习他这种自己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其他学生也投去了赞赏的目光。 师:那么,你觉得还能用什么词语来替换这个“浸”字? 生:泡 生:飘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飘”字呢?是否有什么不同? 1“飘”是说香气随风飘散,风会把香气飘走。 2“飘”是有风吹才会闻到香气,没有风吹,邻居可能闻不到。 3“浸”说明香气很浓,持续时间长些。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会有多长吗?


(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们众说纷纭。 1:是全年。 2:是每个月。 3:是每年。 4:是每天。

师:桂花一般在八月才开,怎么会说全年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 (生又争相发言)

1:他们把桂花晒干,经常泡桂花茶喝,就全年浸在㯕的香气里了。 2:做桂花糕吃,一年四季都能够吃。 师:(趁热打铁):这么长的时间里有哪些人被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生又争相发言) 1:作者自己。 2:他们全家。

3:村里所有的人,包括男女老少。

4:就连桌椅板凳、床铺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了。 师:看来杭州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啊! 生:老师,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师:哟,你是怎么知道的?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都投来好奇的目光)

1:家乡院子里只有一棵桂花树。而杭州的一处小山上全是桂花树,一棵桂花树散发的香气当然比不上一座山的桂花树的香气。 2:我也发现了,对家乡的桂花树是这样写的:“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而对杭州的桂花是这样写的:“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我仔细品读,还是杭州的桂花更香。

师:你真聪明,会品读体会。如果我们用鼻子来分辨香气,杭州的桂花多,香气应该是更浓些,不过母亲不是用鼻子来分辨的,她才会那么说。你们知道母亲是用什么来分辨桂花香气的吗?

1: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树是母亲新手栽的,有了很深的感情。 2:院子里的桂花是他们自己家里的,谁都爱自己家的东西。

3:母亲是用爱来分辨的。她之所以这么说,是表达了她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师:同学们,你们真的令老师刮目相看!俗话说得好:“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人是故乡亲。”在母亲心里,“花是故乡香”。这个朵朵小小的桂花,让人收获的不但仅是芬芳,更是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和攻的相思啊!

三、案例反思

我通过让学生区别“飘”和“浸”的不同,逐步调动学生学习、思索的积极性,“找词句――品词句――悟感情”的过程中让学生由“文本”转向“生活”由生活折射“情感”。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调动得当,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情感也喷发出来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9fa4dbd41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