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暴力的心理健康浅谈

时间:2022-03-20 05:36: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校园暴力的心理健康浅谈

[论文摘要]:校园暴力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加强其研究无疑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恶性校园暴力事件呈上升趋势,这对学生、学校、家长以及社会都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校园暴力的一般性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一些预防与整治措施。

[论文关键词]:校园暴力;心理健康

校园暴力早已是一个国际性的社会问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突出的表现。当前,我国校园暴力发生频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预防和阻止校园暴力的产生,对于学生权利的维护和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意义重大。

一、校园暴力的一般性定义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者暴力行为在校园、损害结果在校外,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之间或校外人员对教职工实施的侵犯其身体或导致其精神失常具有损害后果的行为。从该概念我们可以抽象出其特征:第一,校园暴力行为是具有强制力量的行为;第二,其主体是校内人员之间、校外人员对教职工实施的导致人体或精神伤害的行为,暴力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少数情形是教师;第三,暴力行为造成损害后果发生。

二、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要对所有暴力行为的原因进行细致的归纳是困难的。但是对暴力行为大致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是可能的。学生的暴力倾向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形成的,究其原因,主要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

1. 心理因素的影响。第一,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养成了孩子惟我独尊的畸形心态,形成了遇事只考虑自身利益、漠视他人存在的偏狭性格,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就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来进行反击,其中就不乏通过伤害对方身体或者性命来发泄自身愤怒的“江湖仇杀”行为。第二,许多在校学生缺乏社会的历练,心理比较脆弱,遇事不冷静,易冲动,遇到压力、挫折、委屈时,也不与他人沟通,而是自己默默地承受,因此很容易为了一点小事而发生极端的违法犯罪行为。

2. 家庭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是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其言行举止深刻影响着子女的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据临床观察,有60%孩子的暴力倾向是受家庭的不良影响——家长性格暴躁,常以打骂方式解决问题,孩子从小便得到暗示——武力可以解决一切,助长了孩子的暴力倾向。另一方面是家庭状况及教育质量的影响。家庭经济窘迫会使一些好攀比的少年选择抢劫、偷盗的手段,来实现其消费需求;家庭不和,离婚率逐年上升,父母离异、分居,对孩子的打击很大,由此而产生一种报复、宣泄的过激行为;家庭教养的缺失,如单亲家庭或父母在外地,使孩子得不到及时的教育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3. 校园环境的影响 。当前学校存在的一些情况对校园暴力的产生也有一定影响。大数学校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智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上,而忽视了道德品质、人生理想、活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甚至有些教师多以学生成绩判定好坏,对学习好的学生偏爱有加,对后进生却采用了错误的态度,甚至使用驱赶的手段,这无疑严重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发厌学情绪,对学校和老师反感。按照挫折-攻击理论的学说,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攻击行为。据某省少年犯管教所的调查表明,72%的少年犯在校的时候就是备受冷落的学生。

4. 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校园暴力滋生的过程中,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扮演了“帮凶”角色。大多数大学生较少接触社会,对刺激性很强的媒体暴力更为敏感,而且他们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发生在学生身边“弱肉强食”的社会现象,无疑为他们的模仿提供了鲜活的“榜样”。据调查表明,约有40%的青少年实施暴力的方法是通过媒体上犯罪新闻获悉的。


三、校园暴力的预防与整治

校园暴力由于其主体的特点因而重点在于对其的预防,将校园暴力阻却在其产生形

成之初,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有利减少和降低处理校园暴力的成本。但是当校园暴力造成危害时,应坚决予以打击,决不能手软。可以采取以下的几种主要措施: 1.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所接触的最早的教育对人格的形成有着莫大的影响。家庭成员应该和睦相处,给孩子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避免其心理上性格上出现偏失;家长也应该不断地学习提高自我的水平和素质,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这样就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一方面努力提高教职员工的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大力整治学校内外环境,有的学校周边聚集着歌舞厅、录像厅、游戏厅、网吧等场所,这些场所的存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有害的,往往成为学生犯罪的诱因,应该予以取缔;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最后,学校还应与治安部门合作加大对学校周边人员的管理,防止不良人员在学校附近活动,减小学生、老师被校外人员侵犯的几率。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认为学生出现的打架、怪异行为等,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纪律问题,而是有着较为复杂的心理因素。调查表明,无论在一、二流大学还是在三流大学中,出现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均超过42%。其中,焦虑、自责、恐惧、冲动倾向已严重影响了一些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建立心理咨询室,真正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学校德育需要向专业化和专门化方向发展,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引导每个学生获得生命的愉悦与幸福,构建和谐校园。

3.净化社会环境。在不良社会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便会形成“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有效手段”的价值观念。因此,文化执法部门应该加大打击力度,取缔查处不健康的媒体,禁止含有暴力、色情的影视作品发行,学校周边不得存在网吧、游戏厅、录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正确利用媒体的优势,对学生加强正确引导,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高品位的格调,真正净化学生的心灵,从根源上防止暴力犯罪的发生。

4.加大执法与监督力度。对校园暴力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司法部门对施暴者要依法

惩处,决不姑息;报刊、电台等舆论工具要紧密配合司法机关的严打,对典型案例予以曝光、抨击,还可举行讨论,使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观念深入人心;学校要开展经常性的暴力行为检查,对查出的一般问题要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加以解决,问题严重的要进行组织处理,对致伤、致残、致死学生触犯刑律的,要积极配合司法部门惩处。

参考文献:

[1] 陈雨亭.浅谈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其预防.大众科技200603

[2] 作鑫.校园暴力之概念、现状及防治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05. [3] 《校园暴力犯罪与非法入侵防范及应惫处理预案实务金书》李涛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a27db01de80d4d8d15a4f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