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的荷塘 山东安丘市东埠中学初三、四班 刘香华 《楚辞》里写荷花,写得清纯高洁,写得超然出尘。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一直向往着那样的生活,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一阵幽香将我唤醒。梳洗罢,乘一叶扁舟,携一丝柔风,穿梭在荷塘之中,待到万籁俱寂之时,载着一船的清香,踏月而去。 于是,暑假里,去清华大学看荷塘,看荷塘里那一群亭亭的舞女。 我们登上零零阁,向下望去,眼前满是红的花绿的叶。荷塘里的荷花,是成片的。荷叶与荷叶之间相互掩映,不见水的一点颜色,只有荷花的红与荷叶的绿交相辉映着,延伸着,犹如绿纱托着红绸,正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古诗意境。正午强烈的日光给荷塘镀上了一层金边,圣洁得使人不敢说话,唯恐语言惊扰了她。忽有微风乍起,袭来一阵清香,带走了一天的暑气,荷塘漾起了波纹,绿莹莹的,红彤彤的。 走下楼阁,迫不及待地去接近荷花。 在荷花的青春年华里与她相遇,这是幸事。走到塘边,望着眼前一池缤纷出彩的面容,市声的喧嚣和尘世的干扰,都在这一刻,离我远去。荷叶青翠欲滴,像一把大伞,撑起了一片天,其下是脉脉的流水,教人想起民国的荷花,想起许多年前的那个深夜,荷花的清香消融了那位大文人的苦闷。 我来的时候是正午。阳光下,荷花开得恣意,开得娇艳。清华的荷花是粉色的,一朵一朵,与太阳进行着温情的对视。有的开得正盛,她是舒展的,尽情的绽放在绿色枝叶之间,宁静安详;有的含苞待放,小荷才露尖尖角,将自己掩在绿叶之下,娇羞欲语;有的已经卸掉了浓妆艳抹,露出无尽的未来收获。荷花各自都有各自的角色,但她们的美丽与清纯是相同的。荷花犹如一位清高的少女,一袭水袖纱衣袅娜娉婷,于池中脱颖而出,丽而不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却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荷花看似柔弱,但烈日不能使之枯萎,风雨不能让其弯腰。她的根深扎水下,埋在泥土中,她爱极了生养她的土与水,以至于秋日的残枝败叶也要落到水中,烂在泥里,化作春泥更护花。 荷花是冰清玉洁的。在清华的荷塘,我阅读着一朵一朵的荷花。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便是在这里作成的,他是清华大学的中文系教授。眼前,幽僻的小径,葱茏的杨柳,都在模仿着民国的场景,努力抵达着“清者自清,出泥不染”的文人情怀。当年,渴望实现精神突围的朱自清,在一个幽静的夜晚,独自一人走在大学校园里,目光流连在荷塘之上。清洁的荷花,皎洁的月光,他寻找着精神的同伴。他在世态炎凉之时,绽放旷世的晶莹剔透,拒绝污浊,顾影自照。他与荷花是相似的,同样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清华,清荷,朱自清。真是巧合。世间清澈清洁之物悉数抵达于此。抬眼望去,清华的荷花在阳光下闪着悦目的红光。 清华也是清洁的,如同荷花,如同这里培养出来的众多学者。不论生活得多么艰难,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坚守清洁的精神。国学大师季羡林也是清华人,他对清华的评价真是到位,“清新俊逸”,深刻着我们对清华自然之美的认知,以及对清华精神的高度认同:永葆青春,永远充满生命活力,永远走向上的道路。 若有来世,愿做一朵荷花,在清华的荷塘上,亭亭玉立,静静生长,绽放着青春的容颜,在风雨中,在阳光下。 短评: 刘香华的写作是让人充满期待的。她的文字晶莹剔透,犹如水晶,闪耀着温暖柔和的光。 《清华的荷塘》,她由楚辞进入叙事,将荷花的“清”诠释得淋漓尽致,由此一种打开一种清洁的 人生。细密而柔韧的情感线条,亲切而温情的语言,以及字里行间所流溢的那种清澈、干净的气息,共同构成了这篇散文的美好情貌。尤其是由清华的荷花写到朱自清,然后提炼出清华的精神,达成自然之美和思想之美的共融。“荷花”是作者的一次自我卷入,是作者发动的一次心灵革命,是作者理解生活的一种方式,它主导着作者的叙述方向,演绎出一个简单而美好的情感段落。(指导教师:赵子文) 个人成长经历: 刘香华,东埠中学初、三年级四班学生,是一个热爱学习、有集体荣辱观的女生。她的成长经历是颇为顺利的,其间有亲人的呵护,更有老师的关爱。孩童时,她喜欢读唐诗,由此对汉语产生了浓郁的兴趣,优秀的诗歌打开了她阅读的视野。小学时,她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塑造着自己的性格,开始与这个世界发生较为密切的联系。到了初中,她在学习的道路上明确了努力的方向,生命的格局逐渐扩大,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她爱好写作,崇尚过真实的生活,写自然的文字。近两年来,她的散文、诗歌作品在《四川文学》《新民晚报》《农村大众》《初中生》等省级报刊发表,其散文作品入选山东省作协主编的《齐鲁文学作品年展2013》,成为入选该书的最年轻的作家,《潍坊晚报》专版推介她的文学作品,其文学创作已引起诸多媒体的关注。获得2013年度潍坊市中小学“读书之星”的称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a399a37f7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