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杜甫的资料介绍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作诗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深远,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出生于北方的名门大士族,家族为京兆杜氏分支的襄阳杜氏,自祖父杜审言起举家自襄阳迁至巩县。杜甫小时候家境优厚,生活宽裕,年幼好学,七岁能成诗文,不过杜甫小时候也十分顽皮,院子里枣树熟了的季节,一天可以上树不知几回。 杜甫十几二十岁时好游历,四处出游,24岁时考试落榜,至744年,杜甫遇到李白,两人一见如故,谈诗作文甚是交好,秋末时节二人告别,杜甫结束游玩回到长安。 杜甫所生活的年代恰逢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由于杜甫家学渊博,其早年的作品一方面主要表达了他理想中的生活与抱负,另一方面显露了他关怀民生与驳斥政治丑恶的思想,逐渐走上了忧国忧民的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的政治日益腐化,其生活也逐渐陷入困境。 此时杜甫仕途也不顺,遭遇科考闹剧,士子全数落选,无奈之下转投权贵之门依然无果,困居长安十年,郁郁不得志。 后来遭遇战乱,杜甫颠沛流离也始终不忘牵挂国家与百姓忧患。此后,杜甫在官场流离,遭遇了世态炎凉,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不少佳作。759年,杜甫开始在外漂泊,社会动荡,杜甫对混沌的政治痛心疾首,生活艰苦,此时作品的产量也极大。 此后,杜甫在船上飘荡,思乡心切却因生活艰苦而不能北上,最终于大历五年冬,死于一艘小船上,享年59岁。 杜甫为唐朝著名诗人,但在其生前和死后一些年内并没有很大的影响,而关于杜甫的孩子们记载也不多,只能从杜甫的诗歌中得出一二,关于他孩子的名字有些都没有流传下来。关于杜甫的儿子我们可以从资料中有所了解。 且说杜甫有一个还未长大便夭折的幼子,这是从杜甫所写之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的一句“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得知,这首诗作于其幼子病逝之后。当时杜甫从长安回乡探亲,路途中所见使其深受撼动,百姓苦于战乱,民不聊生,死病缠身,苦不堪言;相反当他路过骊山时,感受到清宫内夜夜笙歌,深感统治者的腐朽与悲哀。 不料当他心怀悲痛回家的时候便看到幼子已饿死在床上,家中嚎啕声不断,使其甚是自责。杜甫一向自命清高,虽家贫却不愿受嗟来之食,一句“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表明了杜甫的自责之心,和对现状的无声控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的长子为宗文,虽为长子却鲜为杜甫提及,可能是宗文读书不好,不得杜甫喜爱,而其次子宗武与长子相反,深得杜甫疼爱,而在历史资料中可得知,杜甫次子宗武在湖、湘一带流浪的时候便去世了,原文为:“宗武,流落湖、湘而卒。”。 唐代诗人杜甫所写的五言诗《佳人》是在其安史之乱后被迫弃官漂泊的环境之下,杜甫一直心系唐朝,担心国家安危,却落得如此漂泊下场,但即使如此也不能泯灭他心中所担忧的民族之安。遂杜甫以“弃妇”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佳人》这首诗第一段描写的是家人家庭所遭遇的不测,而如今这位美貌的佳人只能幽居深山的理由。全诗开头便介绍了佳人的命运之苦和所出现境之荒凉,也由此蕴含着诗人“同病相怜”的感叹。 而后诗人以第一人称描写出佳人之兄在战场上被夺去性命,于是本是富贵家庭出生的她由此失去依靠因而引出下文佳人被抛弃的缘由。 第二段描写的是佳人被夫家抛弃,不仅是因为娘家已垮,还有是其夫恋上新人,由此刻画出世态炎凉的情形,感慨世事变化无常。其中“新”和“旧”、“笑”和“哭”形成强烈的对比也是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第三段是描写佳人虽身处逆境,但是却依旧保持着品格高尚,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一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很好的体现其中的道理,诗人也以此来表示自己的抱负依旧,心系祖国的大志依旧不变。 全诗最后刻画的佳人形象孤独而高傲,也代表着诗人追求的一种理想美,也暗示着这样一位孤寒女子却有着不屈的绿竹精神。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bc060ead6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