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与电影——《公主新娘》 《公主新娘》(Princess Bride)是一部中国观众和外国观众似乎有着很不相同看法的影片。一方面,在国外的电影网站上这部并非大制作,也没有什么明星的影片能够挤入前200名,还能好评如潮;另一方面,从网上评价来看,中国观众并不对该片感冒,觉得这不过是个老套的由爷爷给孙子在床头讲的公主与骑士之间的童话爱情故事(实际上故事的线索也确实是爷爷给孙子讲故事)。我不打算详细评论这两种观点或者分析为什么中外观众有如此不同的看法(我的看法和“大多数”中国观众相似),而想谈谈里面的一个情节,一个为让许多博弈论理论家感兴趣的情景。 聪明但是邪恶的矮子和正义的骑士之间面对面斗智,骑士在两人面前各摆出一杯酒,说一杯有毒一杯无毒,然后要矮子选择。在这个问题上,矮子的分析和选择显示他具有高阶逻辑思维,确实是个思考上了层次的聪明人。矮子推理道(大意如此),常人(一阶思维的人)会把毒酒放在对方面前,因此他就该选择骑士面前的酒杯(这是二阶思维的人的理性反应)。但是,骑士知道这一点(三阶思维)的话,就会把毒酒放在自己面前,诱使对手拿毒酒。这样四阶的矮子如果预期到这一点,就该选择自己面前的酒杯。矮子具有高阶思维这一点应该是骑士知道的(换句话说,矮子认为不笨的骑士一眼就能看出来自己的聪明),因此骑士的思维该是高于四阶的,也就是说,他应该把毒酒放在对手面前。这样的分析说出来自然有点让人头晕脑胀,出于剧情需要(或者更学术化的说,暗合大量的试验证据和生活经验——虽然显然生产此片的80年代中期根本还没有积累这些证据),矮子认为聪明点的正常人,比如骑士,思维最多到五阶,也就是上推三步而已,而矮子自己的思维层次无疑是更高的,因此他判断骑士面前的酒杯是无毒的。 这样的分析虽然会让博弈论学者感到熟悉和喜爱,但是对大多数观众来说不是这样的。所以,真正出于剧情需要,矮子使了个诈,一个很传统的把戏,说骑士身后后面来人了诱使他回头,然后乘机调换了酒杯。待到大家都喝下酒后矮子得意洋洋地说出了这个诡计。 事情最后的结局呢?如前所述,这是个童话故事,结局应该是正义战胜邪恶,矮子不可能赢;何况,就像生活中一样,博弈论分析经常是不管用的:)思虑越多的人往往未必得到好结局。最后骑士幸存的逻辑是标准的古龙小说版本情节(模仿编剧从中得到灵感?),“骄者必败”(《离别钩》的主题),矮子没有out-of-equilibrium belief,没有想到骑士在两杯酒里面都下了毒,而他通过几年的尝试已经锻炼出了抗毒性。所以,最后矮子在自己的笑声倒地而亡。 这确实是个关于高阶逻辑的有趣故事,你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在论文或者presentation中引用来引起读者或者听众兴趣的好材料。可惜的是,经济学中的无套利法则比高阶逻辑载生活中的应用更加广泛,这个老故事已经成了研究level-k thinking (Vincent Crawford in UCSD)或者cognitive hierarchy(Colin Camera in Caltech)的学者的favorite了。当然,这样类似的关于高阶逻辑的故事一直是各国人民民间传说中智慧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你应该很容易想到“华容道”、“空城计”或者“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这样的故事的——纯属故事。 P.S.其实这部电影里面也许还真有个没有被发掘的经济学应用例子。电影里面的骑士告诉自己的情人说自己就是海盗杰克船长(名字或许有误),女方大惊,说杰克船长的大名几十年前就开始流传了,怎么可能是自己年轻的情郎呢?骑士告诉她,杰克船长是个品牌,前面的海盗想金盆洗手了,就找个接班人来继续打这个招牌,他前面已经有好几任杰克船长了。这显然是个关于长期博弈中声誉的作用的好例子(见Steven Tadelis在1999年AER上的“What's in a Name? Reputation as a Tradeable Asset”一文)。唯一可惜的是,这样的商誉传承经常是无效率的,自然这个故事也是和理论的结论并不完全吻合的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b160080bb68a98270fefa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