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研究

时间:2022-12-28 09:23: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研究

作者:郭庆春 何振芳 寇立群 孔令军 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20

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Society

Guo QingchunHe ZhenfangKou LiqunKong LingjunZhang XiaoyongShi Yongbo (①Shaanxi Radio & TV UniversityXi'an 710068China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anzhou 730000China

摘要: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应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系。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society is an important study subject of modern geography, and it is also the discussion of current social and eternal propositions of understanding world.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for human societ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al interrelationship. 关键词:自然环境 人类社会 和谐

Key words: natural environmenthuman societyharmonious

中图分类号:N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006-01 0引言

人地关系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与把握,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顺应与抗衡。 1自然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文化发展、社会组织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人类文明初期,某一地理环境对成长于其中的那个人类共同体的物质生产活动情况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并进而决定那个人类文明的类型及其发展进程。这种影响主要是地理环境因素通过作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要素之一的劳动对象而实现的。作为劳动对象,地理环境因素决定着物质生产活动的类型、方式等,并通过决定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此,世界各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就使不同地区的人类文明产生了许多差异,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形成了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文明,在其具体的、特定的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推动下,基本上是各自循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发展,这就不能不带有其文明初期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具有各自特征的社会生活所打上的深刻烙印。如生活在高原、草原地带的人们主要从事畜牧业,生活于大河流域的民族多过着农耕生活。当前世界人口的绝大部分居住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平原地区,而高纬、高山的寒冷地区,沙漠、半沙漠的干燥地区以及冰封的南极大陆内部至今人烟稀少或无人定居,就是自然条件影响人口分布的明显例证。 2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不能达到该目的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人类经过了对自然顶礼膜拜、唯唯诺诺的漫长历史阶段之后,通过工业革命,铸就了驾驭和征服自然的现代科学技术之剑,从而一跃成为大自然的主宰。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道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加速了世界文明的演化进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酸雨蔓延、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出现空洞、土壤侵蚀、森林锐减、沙漠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正是由于人类在发展中对自然环境采取了不公允、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的结果[1]。而环境与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正通过上述种种问题对人类进行着报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正遭受着严重环境问题的威胁和危害。这种威胁和危害关系到当今人类的健康、生存与发展,更危及地球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种种始料不及的环境问题击破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美好神话,固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受到强大冲击,传统的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历史把人类推到了必须从工业文明走向现代新文明的发展阶段。 3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经验教训促进了人类的严肃思考:环境问题既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不正确态度所造成,也就只能依靠改变人类对环境的态度来解决。20世纪的历史必然会记录下6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其中最突出的是联合国召开的两次大会: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两次大会的主要成果是明确了保护环境必须成为全人类的一致行动,保护环境主要应改变发展的模式,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生态环境相协调。它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建设、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的承载力之内。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是有限制条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使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低于资源的再生速率,必须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如果经济决策中能够将环境影响全面系统地考虑进去,这一目的是能够达到的。但如果处理不当,环境退化和资源破坏的成本就非常巨大,甚至会抵消经济增长的成果而适得其反。

当前人地关系观念已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人与自然的协调论风靡全球,生态伦理学也迅速崛起,反对人类随心所欲地对待地理环境,强调人类要主动地尊重地理环境。从更宏观的观点看,地理环境本身受地球制约的,而地球只是太阳系一员,宇宙的沧海一粟。所以人类更不能妄自尊大,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建立生态文明[2]。新的生态文明最大特点是要求人类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何其多.西南旱灾的原因分析[J].价值工程,20112304-306.

[2]李百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J].价值工程,201025244-24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b2537d8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