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村庄》的优秀读后感1 刘亮程,生活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沙湾县的一个小村庄里,就是这样听起来十分贫瘠的地方,孕育了这样一个与众不同,充满人情味的作家。 说到人情味,有的人不懂,到底什么是人情味?我说,人情味不是客套的应酬,不是卖弄的慰问,而是一个人真正的性格人性美。人情味不仅仅是对人的情有味,觉得与动植物交好的人更有人情味,这种人,有爱心,有情趣,有风格,有种由内而外散发的香味,很美哪~你看,他写狗,他写猫,他写驴,甚至是一株小小草,他也能全面的看待,就像看待一个人那样,就像看待自己的朋友,你的缺点,你的好,你的癖好,你的事,我都记得,统统记得,一清二楚。 如果有这样一个院子的主人,我也愿做那个小小草,就算被风沙吹散了生命也无所谓,你是那样了解我,懂得我,以至于我流下了泪。你一言把我看透,你一点点的说出我的心事,你更对我说你的苍凉,是一个人的村庄的寂寞,我愿意陪伴你一辈子那~ 现在浪漫也说了,人情味也结了,而关于孤独苍凉的问题,我还没有说。 《第三辑家园荒芜》中,家园荒芜例外,时间,又是时间,不仅把这人事,更把这变迁中的景致也摧毁有人常说,因为改变,所以思念。这句话用在这里在确切不过了。“故土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当“我把故土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的时候,昔日的黄沙梁没有变成想象中的样子,却是荒芜了,它比兴旺和繁荣都要“更强大,也更深远地浸透在生活中、灵魂中〞。所以,“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故而,这苍凉,当时时间匆匆流失的苍凉,是一个旅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只有这经过时间磨砺的孤独才如此真实而感人,如此令人沉静,我们会想,谁没有这一个人的村庄呢,我们是村庄中的一员过客,再浪漫也有离开的一天,心底的苍凉,才是自己最能理解的。 刘亮程被誉为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一个人的村庄》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乡土小说和散文诗的结合。这本书所传达的美学无可挑剔,或许,如果不是一篇纪实文学,而是一篇小说,那么,这将又是小说中的一个珍品,更是艺术品了。 《一个人的村庄》的优秀读后感2 当你感到内心有怨、有憎、有怒、有忧,且挥之不去时,不如坐下来读一读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那素朴、深沉的文字,会让你渐渐平静。 在许多人眼中,乡村是贫穷落后、脏乱不堪的,而刘亮程笔下的村庄,彰显着勃勃生机,洋溢着平和与闲适之美。 “我〞是一个平常的人,住在一个小村庄里,一辈子注定没有什么大事可做,只能闲逛。那不如拎一把铁锹吧,在村外的野地上转悠,看哪不顺眼就挖两锨。谁家玉米地的草长这么茂盛,钻进去胡乱地铲上一会儿。到了秋天,就会有一两株玉米,鹤立鸡群般耸立在一片平庸的玉米地中。“我〞沾沾自喜,只因改变了两株玉米的长势。 有时候,“我〞漫无目的地向前走,相中哪个村庄,就找个无人的院子住下来。在夕阳的余晖中,点一支烟,猜测自己弃下的房屋,有没有新的主人?那红砖下压着的钥匙,是否会被放回原处? “我〞无事可做,整日闲逛,像一个永远在路上的流浪者。 “我〞与虫共眠,对一朵花微笑,猜测驴和狗的心事,收拾好院落恭迎第一场雪,在寂静中体悟一个村庄的生长……“我〞体察万物的情绪,视万物为朋友,与万物和谐相处,“我〞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与大自然合二为一。 书中很少写到人,偶有提及,也不过是旁观而已,使得这份沉着与和谐,因为缺乏人的温暖,而透着孤独与荒凉。 为什么没有人?为什么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善解人意了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剥了皮、炖了肉。〞 “一条没有主人的狗,一条穷狗,会为一根干骨头走村串巷,挨家乞讨,备受人世冷暖,最后变得世故,低声下气,内心充满怨恨与感谢。感谢给过它半嘴馊馍的人,感谢没有用土块追打过它的人,感谢垃圾堆中有一点饭渣的那户人。感谢到最后就没有了狗性,没有一丁点怨恨,有怨也再不吭声,不汪不吠。〞 做一条狗如此不易,那么做人呢?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 “有些虫朝生暮死,有些仅有几天或几个月的短暂生命,几乎来不及干什么便匆匆离去。没时间盖房子,创造文化和艺术。没时间为自己和别人去着想。生命简洁到只剩下快乐。我们这些聪明的大生命却在漫长岁月中寻找痛苦和烦恼。〞 “蜻蜓飞来飞去最终飞到夕阳里的一堵土墙上。人东奔西走,最后也奔波到暮年黄昏的一截残墙根处。〞 是不是人群中的踩压、猜疑、冷漠和利用,已让人感受不到一丝温情?能够在大自然中享受孤独的欢愉,正是因为离开了人群?抑或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只有远离人群,才能悠然沉着、自得其乐? 孤独,有时是无可奈何,但能够享受孤独的欢愉,人生就步入了豁然开朗之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b708d68c9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