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分层现象的理解 【摘 要】在社会生活当中,由于人们的分工不同,导致了不同分工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质量有较大的差异,也正是由于这一因素,个人的身份地位在社会生活中呈现较大的差异。那些具有相当收入和相似生活模式的一类人在社会学中就是一个阶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社会分层概念的分析,帮助同学们掌握社会分层的标准和类型,并在系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实际,进一步了解我国社会的十大阶层,为之后社会流动的章节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因素 分层本身是地质学的一个概念,社会学借鉴这一概念用以表示不同的人群间在结构性方面的不平等。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从原始社会到高度发到的现代社会,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层次之分,有的是权势上的差别,有的是收入上的差别,还有的是职业声望上的差别。不管是何种差别这都表明了社会存在分层的现象。这其中用以分层的标准和根据,也就是引起差别的因素我们称为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按照这种属性将社会中的成员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的现象和过程就是我们社会学意义上的分层。 在社会学层面我们所研究的社会分层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我们不研究由于偶然原因所导致的社会不平等,比如说中彩票所导致的财富分配不平等,而是研究由于制度化所引起的不平等。比如财产法规定的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并且对财产加以保护,这种保护下财产分配不均衡就是社会分层所研究的内容;还比如在企业当中规定了职位高的工作人员收入高于职位低的工作人员也是属于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第二层含义是社会学中注重社会群体之间的不平等,比如各种职业群体之间的差异,年龄组之间的不平等现象等等。 社会学者对社会分层也有较多的研究,产生了支撑社会分层的理论基础。在众多的理论基础中我们主要给学生介绍比较有代表意义的两类。一类是韦伯的三位一体理论,另一类是帕累托的精英理论。三位一体理论是韦伯在完善马克思的以权力和财富为分层标准的分层理论时产生的。财富、声望、权力是三位一体理论中的三个维度,分别代表着经济标准、社会标准和政治标准,在韦伯的理论当中,三个维度之间不存在着谁决定谁的问题,三个维度可以各自独立作为分层的标准,在具体的某个分层中哪一个维度被突出出来要看实际的情况,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三个维度之间可以相互的强化,比如:权利的存在可以致使财富的增加,声望的增加;身亡和财富的存在也可能致使权利的增加。 帕累托的精英理论认为精英就是在某一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在原则上精英是不可以世袭的,天赋很高的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社会的上层,而天资拙笨又行为懒惰的人就算出生高层,也可能回跌入社会的底层。在帕累托的观点中,社会分层结构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的、永恒的现象。但是在现代社会总不存在终身的阶级,他不像在古代的某些国家无论个人如何努力也摆脱不了世袭的阶层。比如在古印度,他的四种世袭的种姓制度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互不通婚来保 持这种严格的界限,如果有人偷尝禁果不同种姓之间通婚所生下的小孩将被排除在四种种姓制度外。 对社会成员进行分层要运用特定的分层方法,多年的社会研究下,学者们提出了众多的分层方法。较为常用的有三类,主观法、声望法、客观法。主观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自己归类为某种层次或者属性。使用这种方法会出现一些偏差,原因在于被调查者不受客观实际的影响,而是受到自身生活经历,参照群体的一些影响,所以调查结果和实际情况可能出现一定的偏差,影响调查的真实性。但此类方法也有他的优点,例如调查者数量不受太多的限制,可用于人口较多地区的调查。第二种分层方法是声望法,也是熟知的他人评价法,必须建立在有非常熟悉社区情况的评判人员身上,并且还要将与评判员有着类似情况的一类人划拨在评判范围以外。具体的方法是调查人员从一个社区中抽出一部分非常熟悉社区情况的人员,依据事先规定的层次给社区成员进行归类,调查人员根据比较分析,从调查结果中找出声望分层的标准,这种方法还可以推广到正是社会地位的声望评价上,从而建立声望分层体系。第三种方法是客观法,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客观因素较多,并且非常具体,受个人偏见因素较少,运用一些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可测量的指标对特定群体进行分类。目前运用的较多的可测量的指标包括收入、受教育程度、住房条件、职业、权利等等。 【参考文献】 [1]边燕杰.社会分层与流动:国外学者对中国研究的新进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09-01. [2]李强.当代社会分层:测量与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李强.社会分层第十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07-01. [4]陈卓.教育与社会分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5][美]克博.社会分层与不平等:历史、比较、 全球视角下的阶级冲突[M].蒋超 ,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b87e3996a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