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推荐………………………………………………… 《蒲柳人家》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组 薛燕琴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它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透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北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它浓墨重彩描写了三个主要人物: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六岁男孩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小说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 《蒲柳人家》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他自己的鲜明的创作风格倒是体现出他所要追求的“乡土小说”的特色。他把自己的语言美学命名为“山里红风味”,大致上包含了学习和运用古典忠义豪侠小说艺术、着力描写乡土的人情美与自然美。前一个特点使他的小说多带传奇性,语言是活泼的口语,但时而夹杂了旧时说书艺人惯用的形容词,民间的气息比较浓厚。 《蒲柳人家》的语言是值得玩味,模仿,学习,借鉴的, “长文短教”是我进行教学设计的原则;让学生真的学有所获,尤其是语感力的培养是我最终的教学落脚点。因此,教学目标设定为围绕语感这一教学过程,使学生通过语感分析和语感实践两方面,充分感知文本语言,理解借鉴的意义和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在美读和积累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写作能力的真实需求中,切实,灵活地完成教学活动。 文学艺术是语言艺术,因此在注重读文的整体性的基础上,以人物形象为依托(因小说的核心要素是人物)学生通过咀嚼,美读描写人物的经典片段,悉心品味遣词造句的个中奥秘,能训练学生表达和赏析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上立足读文,并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方能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形成自己的阅读趣味和写作的语言风格。 “借鉴”是学生实现融会贯通的关键,如何获取借鉴方法不能依赖老师填鸭式的灌输,学生只能在美读和个性鉴赏之后消极、被动接受僵死的所谓“锦囊妙计”,这就宣告了本节课的失败。为此,学生如何自主,有效的总结,归纳出阅读经验的所思所获,进行行之有效的练笔,才能发挥本节课的有效作用和实现设计者的初衷,这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 / 21 / 21 / 2 ……………………………………………………………最新资料推荐………………………………………………… 本课的教授对象为九年级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对小说这一文体已有一定的认识,了解了小说三大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读课文时,重点在引导学生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会语言特色。对作品中的主要艺术形象,可由人物外号出发,把握其性格特点,体会艺术表现手法。对富有特色的语言运用,要引导学生加强诵读,精彩的语句、段落可摘抄和背诵。为此,课前预习、引导和课后巩固拓展就更显必要。 学生能否融入到体会小说塑造的人物身上具有的传奇色彩的氛围中去,值得担忧。只有教师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认识到教学的过程又是一个通过对话实现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才能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把阅读过程看作是每个学生都要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才能给予科学的学法指导。 依据读文内容在刘绍棠的小说中,他以满怀感恩戴德的孝敬之心,为我们描绘了一群运河滩人。他们淳朴忠厚、吃苦耐劳、酷爱自由、不畏强暴,有着英勇奋斗的民族精神和扶弱济贫的豪侠气质。这些人物形象沉实、凝重、丰厚、精湛,支撑着刘绍棠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的大厦。这些乡土风俗和语言在深深吸引着他们的同时,也极容易让他们只感觉到可笑,极容易只停留在课文的文字表面,忽略了课文传达出来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这种时间造成的文化的鸿沟正是学生学习课文的最大障碍。 先要照顾到学生的生活和阅读经验,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点入手进行突破。从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身上,学生就能找到熟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 鉴于以上原因,我首先采取美读法,根据“圈点批注法”,使学生充分深入阅读,表达个性见解,这一精读加赏析的过程,是本课实现最终目标的基础,也是兼顾每个学生学习能力和参与度的考量而设定的; 其次,旁若无人地诵读,积累一些基本的语感;通过预习环节所积累的经典名著语段;通过联系近期中考命题意向:注重民族特色、地域文化。让学生关注自己生活中的鲜活口语、俗语,进行比较、对读,师生合作归纳出借鉴方法。 最后,进行仿写,修改模写的人物片断,并在课堂上展开多种形式的点评,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2 / 22 / 2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bb3fd0d74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