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经济学讲义3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3:赚差价的中间商真的可恶吗?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我们还是继续来讲这本书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昨天说到了成本,钱并不是成本的唯一表现形式,比如时间也是成本,行假日走高速,节省 了高速费,但很可能要堵上整整一天你的时间。还有在老齐这里读书,虽然付出了 200多块 钱,但是看书的效率要明显比以前提高了,以前你一年也看不了2本书,现在几乎每月都能 看3-4本书,所以其实大家读书的成本是大幅下降了。但很多人,却仍然算不过来账。节省 下来的时间,和提高了的头脑,可以帮大家很快赚回这笔投入。 有一句广告词叫做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但是我们跟厂家直接沟通真的好吗?显然未必能够降 低成本,想想我们要买个电脑要跑到厂商那里沟通,买个上豆也要跑到农田里直接找农民, 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忙的不可开交,生活质量会严重下降,相反通过中间商帮我们整合资源, 筛选品种,我们多付出一点金钱,支付服务费,但是可以节省掉大把的时间,让我们可以全 身心的投入工作,赚到更多的钱回来。所以在大多数时候,中间商是在帮我们提供服务,减 少总成本的,只有通过技术的进步,去中介化,才能真正的消火掉中间商的成本。换句话说, 我们既要享受中间商的服务,又要消灭费用上的成本,只有技术进步才可以做到。 所以成本简单来说,就是你放弃了什么,放弃的多,代价就高,放弃的少,就代价小。不存 在放弃,就不存在成本。更新清加微信9014774 比如一瓶茅台,我买来的时候是1000块钱,但是存了 10年,价格已经涨到了 5000,那么 我此时喝掉他,成本是1000还是5000?当然是5000,因为我放弃了一个变现5000块钱的 机会。反过来,我花1000块钱买的茅台,回来一看是瓶假酒,装的是二锅头,大概只值20 块钱,那么我喝掉这瓶酒的成本也就是20块钱。尽管蒙受了 1000元的损失。这种事在古堇 市场很常见,买回来一看是个假的,新的,他的成本就会大幅下降。 在经济生活中,什么决定价格?有人说是成本,成本贵了,价格就会高,特别是开发商经常 这么说,我拿地都2万一平米,卖给你们肯定得3万一平,但是真是这样吗?如果真是这样, 那天下就没有亏本的生意了。所有人在成本上叠加劳动,都能构成利润。所以这显然不靠谱, 决定产品价格的只有供需关系,也就是有多少人需要他。如果供不应求,低成本的东西,都 可以卖出很高的价格。比如茅台,毛利率超过90%,换句话说一瓶酒的成本只有100块钱不 到,剩下的900多都是利润。 所以根据这个我们就应该能识破开发商的伎俩,政府高价卖地推高房价的说法并不正确,事 实上,作者也说,不是政府想高价卖地,就能把土地价格推高的,之所以能够高价卖地,是 因为市场高需求导致的。买房的太多,房屋供给太少,所以造成了高房价,如果这背后有人 捣鬼,那就是国土部门,之前的土地供给出现了严重问题。所以,如果供给还是那么多,即 便政府不赚钱,免费把土地送给开发商,结果一样是房价很高,开发商会把拍卖土地的钱, 直接去行贿相关的官员。 对于房子,我们习惯买房和租房,大家都觉得买来的是资产,那租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 是对于资产的付费,但是经济学上的租,却跟现实中有所不一样,作者说,他在北大教书是 一份不错的工作,如果北大降薪,他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所以北大降1000,他还是会选择 在这里,降5000,甚至降1万,他也不会离开。但是北大并没有因为他别无选择就降低他 的收入,所以这多出来的5000,1万,就是他白赚的收入,经济学就把这部分收入叫做租, 而他在北大教书这个工作,就是一个资产。 对大家也是如此,你上班老板给你1万元,他希望你认真工作,但是你每天都开小差,玩1 个多小时手机,而他也没有因为这些就降你的工资,或者开除你,那这一小时就是你赚到的 租。 我们听到租这个概念,还是比较陌生的,但是有一个词我们却很熟悉,那就是寻租,一般都 跟腐败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寻求经济租金的简称,属于非生产性的谋利活动,这是经济学家 图洛克对乞丐行为的观察,表面上乞丐得到施舍,啥也没干,但仔细观察,乞丐为了得到施 舍,也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比如不停的点头哈腰,不断的说好话,如果一个地方施舍特别 多,还会引发其他乞丐过来抢生意。甚至有的乞丐为了在比惨中获胜,还要自残身体。所以 图洛克发现,乞丐在要饭的过程中,也是要消耗资源的。而经济学中的寻租,就是专门指那 些消耗社会资源,不创造财富的行为。比如老齐也经常说,我们大部分人都在努力工作,但 还有一小部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在努力的抵消掉我们的工作。这就是寻租。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做出一些利己的举动,伤害对方,如果对簿公堂,所有人都会认为应 该停止侵害,比如旁边盖一栋厂房,但是正好挡住了我家的阳光,看起来我很有理,但是著 名经济学家科斯却不这么想,他认为伤害都是相互的,你可以说新建的厂房,伤害了我晒太 阳的权利,但对方也可以说,你晒太阳侵害了生产的权利。这很明显是一种强词夺理,很多 人都批评科斯,但是后来又有一个经济学家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假设诉讼双方属于同一个人, 那又如何?我盖一座厂房,挡住了我自己家的阳光?这时候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完全取决于 收益,如果盖厂房能给我带来更多的收入,我是不会在乎是否能够晒太阳的。如果盖厂房, 让我的房子贬值很多,远超过工厂的利润,那我肯定就不会去盖这个房子。所以我们会突然 发现,科斯的观点很有道理,所谓伤害都是相互的,只是成本和收益的问题,因此在1991 年科斯也拿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们不理解科斯是因为掺入了太多的个人情感,如果自己 伤害自己,其实就简单很多。 后来,有人把科斯的理论上升为科斯定律,在交易费用为零或者足够低的情况下,不管资源 最初的主人是谁,资源都同样会流到价值最高的用途上去。简单来说,就是不管是谁的,谁 用的好就该归谁。老齐补充一点,这之后无非就是利益上的补偿。比如矿工是率先挖出钻石 的,但是最后钻石都戴在了贵妇人的身上,显然钻石在贵妇人的身上价值会更大,而矿工也 得到了费用上的补偿。双方最后都会满意。这个就叫做科斯对价,比如黄石公园内需要引进 狼群,动物管理员觉得狼越少越好,而环保人士觉得狼越多越好,狼越多,生态的保护就会 越好。解决办法就是,如果动物管理员能证明,狼咬死了牲口,那么只需要环保部门向他提 供必要的补偿。于是养多少头狼的问题,就变成了一个资源的分配问题。环保人士要计算一 下,到底怎么养狼最划算。 当然也有不能让双方满意的,比如我们的行为数据,被软件商拿走了,有的还打包出售给了 别人,让我们的隐私泄露,但是根据科斯定律,这也没办法,人家把我们的数据用活了,提 供了更加丰富的服务,尽管侵犯了我们的隐私权,但你也没地方说理去。除非你拒绝服务, 比如你现在不用智能手机,还用最早的座机,那样才不会被泄露隐私。否则或多或少,你的 数据都会被抓走。 而我们现在的社会创新也是如此,无论这个资源到底是谁的,但最后谁能够把它利用的更有 价值,那么他就归谁。知识尤其如此,谁能在前人的基础上,产生更有利于社会的价值认知, 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bdc103633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