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桑梓薪火相传

时间:2022-03-26 03:09: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情系桑梓薪火相传

作者:文/刘基

来源:《丝绸之路》 2014年第20



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发端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当时设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其后演变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7月,更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19312月,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成立。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奉命西迁,与同时期西迁的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等院校组建成西安临时大学。19384月,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10月,西北联大第四十五次校常委会议决定,以“公诚勤朴”为联大校训。根据西北联大黎锦熙教授的解释,其中“公”是天下为公,“诚”为不诚无物,“勤”是勤奋敬业,“朴”即质朴务实。这是对传承文明、发扬民族精神办学目的的高度概括。

在当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西北联大师生谨遵“公诚勤朴”的校训精神,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在地质学、生物学、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的科学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例如黎锦熙教授提出了现代方志学的理论,李式金教授对川青藏的藏传佛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杨兆钧教授对青海撒拉族文化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西北联大还对张骞墓进行过正式的考古发掘,这在中国外交史、对外开放史、文化交流史和丝绸之路研究上,均有重要意义。这些研究为目前西北高校的强势学科奠定了基础。

没有西北联大,就没有今天的西北高等教育。西北联大开拓了西北高等教育,奠定了西北地区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更为后来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培养了人才,奠定了基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劳动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蕴含着它走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基因。西北联大作为抗战时期与西南联大齐名的大学综合体,为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不负本校在西北设立之旨”,19415月,“国立五校”共同发起成立西北学会,其宗旨为“务使国有文化得以发扬,优美立国之精神,得以昌大,进而推广此精神于世界,使中国文化复结一辉煌灿烂之果”。西北联大虽地处西北一隅,但其提出的“发扬民族精神,融汇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理念,体现了大学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文化使命感。

西北联大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成为20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精神的生动体现。西北联大的先驱者们在民族大义面前,与祖国共命运、与河山同沉浮、义无返顾的献身精神不应被世人所遗忘,他们对祖国西北开发的崇高自觉不应被湮没在历史的烟云中,他们对推动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更不应该被忘记!西北联大丰碑永存!作为西北联大“国立五校”之一的西北师范大学,是当时甘肃省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自抗战时期迁至兰州以来,一直为甘肃乃至西北开发积蓄了宝贵的人力资本。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对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依托悠久厚重、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人文资源,在甘肃建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对于弘扬和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经济转型崛起,都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而实现这一切的根本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从当年西北联大走出的大学群体,贯彻着这样一种为国家、为民族执着奋斗的精神,他们无不成为科教兴国、文化强国和西部大开发的骨干力量。

大学在而命脉存,大学强而国运盛,大学的蓬勃林立,足以托起华夏文明的制高点。挖掘、呈现西北联大历史,讲述西北联大故事,开展西北联大研究,这是我们,也是中国高校的责任。我们纪念西北联大,就是要继承一直以来激励中国知识分子坚守使命、勇于付出的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cc72c3b57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