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学家要不要讲道德 作者:倪运宁 来源:《山西农经》 2017年第17期 摘要:经济学对问题的分析似乎缺乏道德考量。这是由于不同人群认知范式的差异造成的。好的经济学家应该是能将文化因素考虑在内的。而本文也将指出,作为自发秩序的产物,“道德”等文化形式具有很模糊的语义边界;同时,各学科也有自己的研究范式。以道德眼光评判经济学的言论是意义有限的。 关键词:经济学;道德;学科范式 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7-0115-01 中国图书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志码:A 经济学的思维角度确实有违常理。前一段时间刚结束的“量化历史讲习班”[1]上,陈志武老师还苦言:因为一篇关于“清代妻妾市场的价格”的研究而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批评乃至不理智的言辞。举例而言,一个经济学者可能认为某一地区受灾后,当地的物价抬升是好现象。因为较高的价格可能会吸引其他地区的物质排除困难快速集中到这里,而价格最终是要平复的。再比如产业工人们认为流水线的机器人抢了自己的饭碗,但一个受过经济学训练的人可能认为,在几十年前这些产业工人一样抢了那些用旧的生产方式工作的人们的饭碗。技术的改进是正常现象,更何况技术的提升能改进整个社会的福利状况。 不过接下来的两个例子就可能让你掀桌子了。曾有经济学者说:解决中国春运难的问题只消将春节期间的火车票价提高就可以了。言外之意似乎是让老百姓春节别回家。而另一个,在中国男女性别比失衡,未来也许会出现几千万单身汉的问题广受关注的时候,网传过一位经济学家的“共妻制”设想[2]。该想法也许自母系社会以降的文明社会的共识中已消失几千年了。这里我仅是针对上面的只言片语进行说明,无意对言论提出者及其理论进行评价。但我希望说明的是,正是因为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才需要专家来提出解决方案;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应该是能给出一个能令多方满意的答案的。 大家都喜欢站在道德的高地说别人的不是,那么我们来谈谈什么是道德。道德是人们社会纽带中文化体系的一个方面。为了更好的说明,我先谈一个更大的方面———正义。美国作为当代文明的标杆之一,在《独立宣言》中,这样诠释自己的正义立场:“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 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平等幸福的权利”。仅谈宣言中的平等一条,从日常的媒体环境中我们了解,美国人倡导性别平等,人种平等,政治权利平等甚至物种间平等等。 而将视线放长,在33 000 年前,古代世界的文明典范之一———《汉谟拉比法典》这样诠释正义。法典开头指出在神的认可下任命汉谟拉比“在这片土地伸张正义,驱除不义罪恶,阻绝恃强凌弱”。下面例举其中的判例196~199 和209~214: 196.若某个上等人使另一个上等人眼瞎,便应瞎了他的眼。 197. 若他使另一个上等人骨折, 便应打断他的骨。 198. 若他使某个平民眼瞎或骨折, 他应赔偿60舍客勒(shekel,约8.33g)的银子。 199.若他使某个上等人的奴隶眼瞎或骨折,他应赔偿该奴隶价值的一半(以银子支付)。 209.若某个上等人殴打一个上等女子、造成她流产,他应赔偿她10 舍客勒的银子。 210.若该女子丧命,他们应杀了他的女儿。 211.若他殴打某个平民女子、造成她流产,他应赔偿她5 舍客勒的银子。 212.若该女子丧命,他应赔偿30 舍客勒的银子。 213. 若他殴打某个上等人的女奴隶、造成她流产,他应赔偿2 舍客勒的银子。 214.若该女奴丧命,他应赔偿20舍客勒的银子。[3]3 3 3 3 这里满载现代语言中所谓的“阶级歧视”、“性别歧视”,但正是当时的“正义”所包含的内容。我并不意在这样变来变去的“正义”没有意义,但某种水平上讲,“正义”是不存在的。从这个角度讲“道德”什么的当然也不存在。举“道德”的大棒很容易,比如情景“自古忠孝难两全”, 我站在忠君的立场可以批评择孝者的不忠,反之也可以敲打投忠者的不孝。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思维与表达方式。在一个社会学者看来,道德可能是与经济交换相对等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一个政治学者可能又将道德看作使某种政体保持稳定的机制;而对一个经济学者来讲,道德可能仅仅是一种使资源配置更有效的工具。 参引文献: [1] 第五届量化历史讲习班[EB/OL]. http://www.meeting.edu.cn/meeting/notice/meetingAction-82010!detail.action. [2] 董藩. 推荐一篇文章:《“3000万光棍” 是杞人忧天》[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867fee0102w14p.html, 2015-10-22/2017-08-14.. [3][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0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cf3dbc30b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