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扫墓 冬至扫墓的由来 冬至扫墓的由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据《周礼春官·神仕》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看来,从周代起就有冬至祭祀活动。 汉代的《四民月令》记载,冬至之日要用黍糕做供品,祭祀神灵和祖宗,大家一起进酒肴,还要向师长和老人祝福,习俗与大年初一相同。 在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庙”的就要合族举行祭祀典礼,称为“祭冬”。有的在冬至前十天举行,仪式隆重,祭后设宴招待亲友,深具敦亲睦邻的功能。 据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陵祭》和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陵寝之祭》记载,对南京皇帝陵寝,明代朝廷有一套定期的祭祀制度,太祖的孝陵是一岁三祭,即清明、中元、冬至三大祭。也说明了对冬至祭祀的重视。 近现代,南方冬至祭祖和墓祭的习俗,并非先人传统,倒是近代老百姓自己的创造了。 南方的大部分地区,从上海、苏州、杭州、南昌、莆田到昆明、海南和潮汕地区,都有冬至扫墓的习俗,但具体做法并不尽同。如在福建莆田,莆田分南北洋,南洋都是清明扫墓,北洋则冬至扫墓的多,清明扫墓的少,清明比冬至节大,所以一般都是清明扫墓。清明前死的,就清明扫墓,冬至前死的就是冬至扫墓。再如在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合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祭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扫墓注意事项 1、衣着朴素,女性不必涂脂抹粉,家人带上香烛以及供品,不可在墓前杀生,现在时尚作兴奉上鲜花,可选菊花之类(可把花瓣剥散洒在坟碑前,因为有小贩会瞄准你走后立即拿走鲜花又去贩卖)。 2、上坟地后,先着手清扫墓地周围杂草,尤其要注意观察坟头上有无杂树,如果有树就要拔掉;再观察墓前有无杂土堵住小明堂,以及排水沟是否堵塞。 3、观察墓架以墓碑是否有塌陷以及破裂,发现异常情况就要及时请风水师前来指导采取措施弥补。 4、把供品奉上,点燃香烛和焚烧纸钱(注意防火)。一般要率家人向先人三鞠躬后读祭文,以表达后人对逝者的缅怀之情。 5、离开之前点燃鞭炮(公墓区也可在指定地点点燃鞭炮,切记防火)。 6、全家人可扫墓后聚餐,以素食为主,延续吃馄饨、饺子、吃汤圆、吃红豆稀饭等习俗。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d44bd5bff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