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部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黔江区部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1、南溪号子 南溪号子是重庆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在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黔江区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流行于黔江区鹅池镇地区,它的雏形是土家族农民在劳动中解乏鼓劲的劳动号子和山歌号子,与薅草锣鼓近似。在长时期的传唱过程中,南溪号子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自成一格的特殊山歌品种。南溪号子歌词多为即兴创作,但其腔调和唱法却比较固定。内容涉及土家族历史、地理、民间传说,传达出许多古老的历史文化信息。 2、后坝山歌 后坝山歌是重庆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传统音乐类型。流传于黔江区小南海镇,它起源于土家人的生产生活与文化交流,后坝山歌歌词多属在劳动与生活中即兴创作,但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腔调和唱法,主要唱法特点既有四句一段、一句七字类似绝句的即兴山歌,也有句型散漫、琅琅上口类似古风的经典民歌。 3、吴幺姑传说 吴幺姑传说是重庆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民间文学类型。《吴幺姑传说》是土家族民间诗歌,又称为黔江版《孔雀东南飞》,它以叙事长诗的形式,真实地演绎了一场哀婉动人而又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儿女对爱情与生命的抉择,产生了永久的魅力。 4、西兰卡普(土家织锦)制作技艺 西兰卡普(土家织锦)制作技艺是重庆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传统技艺类型。土家织锦,土家语为“西兰卡普”,广泛流行在在黔江区土家族聚居区域。土家织锦的工艺原始而复杂,最醒目的艺术特征是丰富饱满的纹样和鲜明热烈的色彩,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及鲜明的民族特点。 5、黔江鸡杂 黔江鸡杂是重庆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传统传统技艺类型。它是一道极富地方特色的名菜,起源于黔江,因食材简单,制作过程易学易懂。据考证,黔江鸡杂的发展已达150余年以上,其间,经历了四次变化,演化成现在集色香味形于一体的多种吃法的一道菜。目前,黔江鸡杂已从黔江走向了整个武陵山区,走向全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d7063535a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