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古诗文.完成第7~12题。(17分) 【材料一】 ① 咏怀[唐]孟郊 浊水心易倾.明波兴初发。 ② 思逢海底人.乞取蚌中月。 ③ 此兴若未谐.此心终不歇。 【材料二】 珠 [明]宋应星 凡蚌孕珠.乃无质而生质。他物形小而居水族者.吞噬弘多.寿以不永。蚌则环包坚甲.无隙可投.即吞腹.囫囵不能消化.故独得百年千年.成就无价之宝也。凡蚌孕珠.即千仞水底.一逢圆月中天.即开甲仰照.取月精以成其魄。中秋月明.则老蚌犹喜甚。若彻晓无云.则随月东升西没.转侧其身而映照之。他海滨无珠者.潮汐震撼.蚌无安身静存之地也。 ④⑤ 凡采珠舶.其制视他舟横阔而圆.多载草荐于上。经过水漩.则掷荐投之.舟乃无恙。舟中以长绳系没人腰.携篮投水。凡没人以锡造弯环空管.其本缺处对掩没人口鼻.令舒透呼吸于中.别以熟皮包络耳项之际。极深者至四五百尺.拾蚌篮中。气逼则撼绳.其上急提引上.⑥无命者或葬鱼腹。凡没人出水煮热毳急覆之缓则寒栗死。 (节选自《天工开物》) [注释]①咏怀:诗题一作咏情.一作感寓。②海底人:古代传说海底有鲛人。③谐:成功。④草荐:草垫.草席。⑤漩:回旋的水流。⑥毳:这里指毛皮织物。 7.阅读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首五言古诗.标题“咏怀”意为用诗歌来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 B.一二两句触景生情.句式整齐.两两相对.交代作者“咏怀”的缘起。 C.三四两句通过幻想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取”字最能表现迫切感。 D.五六两句呼应开头.“若”“终”增强语气.表达了作者的坚定信念。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环包坚甲( ▲ ) ②故独得百年千年( ▲ ) ..③其制视他舟横阔而圆( ▲ ) ④气逼则撼绳( ▲ ) ..9.用/给划线内容断句.断两处。(2分) 凡 没 人 出 水 煮 热 毳 急 覆 之 缓 则 寒 栗 死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若彻晓无云.则随月东升西没.转侧其身而映照之。 ▲ 11.根据材料二.概括采珠人需要做哪些物质准备。(3分) ▲ 12.小娴和晓丽对“乞取蚌中月”一句的修辞手法进行了讨论。阅读下面对话.完成填空。(3分) 小娴:比喻用得非常贴切。你想啊.珍珠的(1)▲和圆圆的满月很相近。 晓丽:我觉得.珍珠的(2)▲也与月亮相似;另外.根据材料二中的描述.古人认为珍珠是无价之宝.因为(3)▲ 。 (一)(17分) 7.(2分)C (“幻想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愿望”错.系虚写、委婉) 8.(4分)(1)周围;(2)因此.所以;(3)规模.形制;(4)摇动(“撼动”亦可) 9.(2分)凡没人出水/煮热毳急覆之/缓则寒栗死 10.(3分)如果通宵没有云.(它)就随着月亮的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不断转动它的身体来获取月光的照耀(或“照耀在它的身体上”)。(关键词:若、彻、转侧、其) 11.(3分)船上多载草荐以防遇见旋涡(1分);用长绳系在腰上以便在呼吸不畅时迅速被拉上水面(1分);用锡造弯环空管以便在水下呼吸(1分);准备热毛毯在出水时裹住身体(1分)。(写出1点给1分.给满3分为止。) 12.(3分)(1)形状;(2)颜色(色泽、光泽);(3)珍珠形成是蚌吸取了月光精华.把珍珠称作蚌中月亮符合古人的认知规律(每点1分)。 【参考译文】 凡是蚌中孕育珍珠.是从无到有的。其他形体小的水生动物.多因天敌太多而被吞噬掉了.所以寿命都不长。蚌却因为周身有坚硬的外壳包裹着.天敌没有空子可以钻.即便蚌被吞咽到肚子里.也是囫囵吞枣而不容易被消化掉.所以蚌的寿命很长.能够生成无价之宝。蚌孕育珍珠是在很深的水底下.每逢圆月当空时.就张开贝壳接受月光照耀.吸取月光的精华.化为珍珠的形魄。尤其是中秋月明之夜.老蚌就会格外高兴。如果通宵无云.它就随着月亮的东升西沉而不断转动它的身体以获取月光的照耀。也有些海滨不产珍珠.是因为当地潮汐涨落汹涌震荡.蚌没有藏身和静养之地的缘故。 凡是采珠船形制比其他的船要宽和圆一些.船上装载有许多草垫子。每当经过有旋涡的海面时.就把草垫子抛下去.这样船就能安全地驶过。采珠人在船上先用一条长绳绑住腰部.然后带着篮子潜入水里。潜水前还要用一种锡做的弯环空管将口鼻罩住.并将罩子的软皮带包缠在耳项之间.以便于呼吸。有的最深能潜到水下四五百尺.将蚌捡回到篮里。呼吸困难时就摇绳子.船上的人便赶快把他拉上来.命薄的人也有的会葬身鱼腹。潜水的人在出水之后.要立即用煮热了的毛皮织物盖上.太迟了的话人就会被冻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e02d04c98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