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文化产业的特征和运作 1. 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背景美国文化产业在20 世纪中后期兴盛并高速发展, 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第一, 美国文化的多元化使其更易于对其他文化接受与整合。美国的重要文化是殖民文化, 即受欧洲的影响相当大, 在这样一个国度里文化必然是一种多元的存在状态, 这种多元文化更容易吸收异体文化并进行有机整合。随着美国经济的日益强大, 它吸收了世界上更先进的文化, 并将这种文化融合于本国文化中, 构成了美国文化产生发展的深层历史的动因。第二, 美国拥有强大的制造业, 它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在美国工业中制造业占了全国生产总额的3/4, 每年为国家争取了4500 亿美元左右的收入。所以强大的制造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极大地推进了文化产业的兴盛。而由制造业带动起来的商品社会使美国成为富裕社会, 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土壤。第三, 美国科技在世界上具有领先的优势。它不但加快了文化产业化进程, 也给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美国对科技领域给予政策的倾斜, 保证了这些人才在科技开发中拥有充足的资金, 科技的进步使美国大众传播产生了革命性变化,不但促成了文化产业的迅速成熟, 而且使文化产业市场突破地域限制, 形成全球化市场, 目前文化产业已与制造业一起成为美国财富的主要来源。 2. 美国文化现状和文化政策特征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发达、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文化产业管理方面强调文化产品生产销售高度市场化。基于这样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 国家对文化的发展的管理和协调机制以“无为而无不为”为特征, 具体管理方式以各州政府为核心协调单位并灵活多样。其文化政策重点是: 一方面, 就发展信息化高科技手段而言, 通过颁布各种政策法规促成软件硬件的剥离, 使硬件生产归传统产业, 进一步促进、保护和开发国内外文化资源, 在使“文化资源小国”变成“文化产业强国”的基础上, 逐步扩大到国内外, 特别是国外文化市场; 另一方面, 通过形成各种介于各州政府和具体文化部门之间非营利性文化组织, 设立基金会及创设各种资助文化单位的捐赠制度, 促进各种文化产业、各个文化部门和具体单位健康多样发展。就美国当今的社会文化现状而言, 可以说其文化与经济的互渗程度和融合程度都是全世界最高的, 而这种互渗和融合,特别是整个经济社会体制对文化产业的强有力支持,又使其文化产品的全球竞争力非常强, 并且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呈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 3. 美国文化产业的运作美国无论在经济实力和科技进步发达方面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美国政府及文化产业有关部门的一系列有效运作, 使美国文化产业独霸全球文化市场。第一, 美国极力倡导的自由经济是其文化产业资本最大受益者。美国没有统一的文化政策, 美国对国内文化市场监管方式与钢铁、汽车等其他产业部门没有区别, 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同等对待。美国政府认为文化产业在经济领域不具有特殊地位, 文化产业与钢铁、汽车等产品没有什么不同, 文化不需要特殊规划和保护, 政府所应做的是为文化企业的经济活动以及个人的文化创造搭建一个公平合理充分竞争的舞台。美国政府认为对于文化发展来说, 最为重要的不是对所谓的优秀文化及真理进行扶持, 而是营造和维护一个能够让各种声音表达的环境, 同时也保证了受众能够有充分的选择机会, 如政府通过并颁布了反垄断法。但随着海外文化市场的扩大, 美国文化企业的垄断约束有微妙变化, 所以美国在文化管理方面“兵无常法”, 不拘泥于固定手段, 在争取保证美国文化产业的全球竞争力的前提下随着情况的不同而进行不断调整。正是在美国倡导的自由经济下, 一方面美国文化商品肆无忌惮地冲击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市场, 另一方面美国文化产业依赖于跨国公司增多以及对外投资的增长, 在很大程度上, 如今的美国文化产业更多的是由跨国公司来运作。第二, 美国利用电子媒介向世界推广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 使其文化扩张无孔不入, 并伸展到世界上的每个角落。美国文化霸权地位的取得在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基础上, 科技含量仍占据很大比重, 尤其大众传播媒体, 它直接构成了美国文化产业的输出机器。随着美国通讯网络的全球扩张, 美国成为世界范围内大众传播的最大收益者, 同时也是全球大众传媒总策划和总导演。第三, 美国利用开放战略倾销和政治运作向全世界倾销其文化价值、信仰、观念。美国不设文化管理部门, 甚至不制定文化政策, 就是为了保护言论自由和产业自由, 美国的貌似空白的文化策略也就转化为一种市场策略, 它是一种高度的“开放战略”。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和政府的两个方面推广最终会合二为一, 企业的经营性活动会受到政府支持, 而政府出台的文化政策则会被各跨国文化企业所奉行。在美国文化中心地位中, 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对其中心地位构成威协时, 美国就会通过政治和经济的手段攻击这个国家的文化。 二、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和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启示 1. 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美国既是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国家, 也是最发达的国家,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一, 美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首先, 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其国际政治经济优势来支持美国文化商品占领国际市场; 其次, 鼓励多样化投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杆杠来鼓励各州各企业集团以及社会对文化艺术进行支持; 再次是加重加大科技投入和应用, 网络传输、数字化、通讯卫星、数字电视等高科技的应用, 使美国文化产业拥有向全世界扩展的“桥梁”和“利器”。第二, 美国文化的开放性吸收并融合了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 构成本国文化产业的深层文化基础。在美国高度发达和科技领先世界的前提下, 大力开放本国的文化, 吸收其他国家先进的文化加以美国式的改造,如中国的《花木兰》改编成的动画片在全球放映总收入就达3 亿美元。第三, 商业化运作使美国文化产业得以常胜不衰。美国的影视业、图书出版业、音乐唱片业已构成庞大的全球销售网络, 这得益于美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商业化运作。第四, 网罗文化产业的精英人才成为美国文化产业立足国际竟争的重要保证。美国非常重视文化产业人才挖掘和培育, 二战中的人才到美国避难为其积蓄了人力资本, 同时还吸收世界优秀的产业人才, 美国在人才培训中一直处在领先地位 2. 美国文化产业发展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启示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 文化产业化意味着文化即经济, 经济即文化, 文化与经济发展一体化。但在我国, 经济与文化截然两分的状况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今天所说的发展文化产业很大程度上只是把原来的文化事业推向企业化管理, 真正产业化的文化集团并不多, 其原因是中国文化还没有完全经济化, 也就是说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这一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在中国还没有真正形成。目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正处在深化和拓展阶段。根据我国国情, 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有何启示呢?启示之一: 改变观念, 构建新时期政府文化管理职能体系。针对长期以来过于强调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 忽视其商品属性的弊端, 应充分认识并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文化产品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又具有商品属性。意识形态属性是特殊性, 商品属性是普遍性。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文化发展观中解放出来, 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 大胆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传统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e127baee009581b6bd9eb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