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对学术界以论文发表论学术高低的看法

时间:2022-04-08 23:39: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当论文发表与学术水平、职称评定挂上关系,越来越多的人就会在发表论文上动心思,而不在如何自己写好一篇论文上下功夫。

国内国外,都会出现以论文作为评定学术水平的量化指标之一。这样做有一定合理性:标准稳定,操作容易,能够有效减少人情等因素干扰,比较公开透明。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是了解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科研发展态势的风向标。但过于看重论文的发表,评定人才科研水平的标准容易机械化。

如果你发表过国外论文,就会发现国外的期刊一般都要求作者在文章最后注明“The researcher claims noconflicts of interests以此作为作者研究客观公正的保证性声明,表示结果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不会发生类似“你出钱,我出阳性结果”的学术不端现象。这是一种学术伦理的常见要求,是对于科研人员自身行为规范的良心约束,尤其是对于医学研究人员来说,很有必要。

conflicts of interest 含义为利益冲突,我们经常听到一个当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何如何。大概的意思是类似的。论文的这种证明就类似于宣誓就职一样。如果研究经费来自企业资助,应该公开声明,这并不表明研究存在“偏倚”,更多的是一种履行行为规范和表示感谢的方式。

我们对于利益冲突广义的定义是,当基本利益被次要利益过度影响危害到职业判断和活动的情况。这里的基本利益是只指职业或活动首要目标,例如雇员权益、患者健康、学术诚信和职务责任等等,次要利益不只包括经济利益,也有职务晋升、帮助家庭成员和朋友等,不过利益冲突最容易确认的是经济利益关系,因为这个比较客观、容易量化。 医学研究领域,比较重要的利益冲突关系可能会发生在医学研究人员和医药医学技术企业之间,常见的形式是夸大某一药物或治疗手段的疗效。生物医学研究中,为避免发生利益冲突事件,需要研究者、出版者、资助者和监管者等 4 个方面承担好各自责任。追求次要利益不是错误,例如我们发表论文能帮助我们晋升,提高收入等等,但如果将这种次要利益凌驾于主要利益之上,则是让人不齿的事情。

不得不说,学术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不发文就出局”的残酷现实,仅靠科研人员的自我反省和监督并不够,还需要改进评价机制。 即使是科学这样国际公认的权威杂志,其编辑也曾说,挑选论文的首要标准是新颖,论文真正的学术价值仍有待业内检验。同样,有国内的评审专家认为,许多论文乍看吸引眼球,细看之下,研究数据或者结论经过“粉饰”,并无新意,有的更经不起推敲。这往往导致大量的论文和专利最终形态只是废纸一张,既浪费钱又浪费了本属“杰出大脑”的宝贵精力。

有些青年科学人员已经开始醒悟。一位年轻科学家在科学等顶尖杂志发表了数篇文章后原本颇有些小得意,但前辈一句话让他醍醐灌顶:发了这些论文,你探索的科学问题解决了吗?他这才明白:发论文绝不是科研的终点,而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科研出发点是解决科学问题。

1.资助者责任有义务尊重研究者的独立自主权,不干扰研究者的研究进程。有责任向监管机构公开其资助研究的细节,必要时向公众公开。

2.出版者有责任将待发表论文转交与发表者无利益冲突的同行评议,保护匿名评审者隐私,并保证自身在同行评议过程中的中立、客观立场,以保护发表者与评审者的权益。这一所谓责任现在受到开放评审运动的冲击。

3.研究者有责任向监管机构公开自身与资助单位的财政利益关系,并保证研究的独立性科学性,必要时向公众公开。

4.监管者有义务定期对所辖资助者和研究者的利益冲突关系进行监督,有权要求资助者和研究者向公众公开其利益冲突关系;监管机构还应制定规范,以防止涉及利益冲突关系的不良事件发生。

前不久接到一位博士朋友的电话,打听发表论文的渠道。一开口,不谈论文内容,只问:某某期刊发表要多少钱?啼笑皆非。发论文到底有多重要?“发论文”的繁荣产业链是一个例证。科技界,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所发期刊的分量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位科研人员的学术“成绩”关乎个人的职称评定、项目评审等。甚至许多科研机构会详细“打分”一篇论文、一本专著分别多少分,加上学历、任职年限等要素,最后综合来评定一个人的科研水平。 尤其是,当“论文发表”与学术水平画等号,越来越多的人就会在“发表”上动心思,


而不在“论文”上下功夫,论文的角色就会被“异化”。这也很难算是中国特色,国外学术界流行一句话:Publish or perish1760405151学术论文发表企鹅意思是“不发表就出局”在国外,发表论文也同样是一名研究人员获得晋升、争取研究资源、赢得学术荣誉的重要途径。

当然,随着科学研究者群体的扩大,科学界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面对“不发表就出局”的残酷现实,仅靠科研人员的自我反省和监督并不够,还需要改进评价机制——评审选拔人才和科研项目的标准,应该更加靠近科学研究的本质,和无限贴近探索自然奥秘的终极梦想。 1. 描述结论:首先,从专业角度对自己的研究进行总结,此部分务必与研究结果保和研究目的持一致,也就是说讨论部分的内容必须在结果中找到依据。否则就会给人一种课题设计不完善的感觉。

2. 解释结论:对本研究的结论进行解释,为了突出解释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一般是在和别人的研究分析对比中进行解释。列出几篇和自己结论一致的文献,同时也要列出几篇和自己不一致或者相悖的文献,但要解释出不一致的理由,比如是因为所选群体不一致,研究条件不一致等等,因为科学研究中的可控变量较多,所以解释两个结论不一致一般不难。 3. 研究价值:结论解释完之后,还要说明本研究的应用价值,也就本研究所能给社会或者临床带来什么实际价值,比如本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某种方法治疗某种疾病的效果,研究发现某种药物存在一些尚未发现的治疗作用,或者本研究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4. 不足之处: 任何一项研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尽善尽美,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或者由于当前科技水平的限制,也会导致研究所存在的一些局限性,描述此部分内容时,一定要慎重。

尽量列出一到两个不影响本研究结论科学性和准确性的限制,比如本研究的样本含量较小,或者本研究随访时间较短等等,一般不要列出诸如本研究所用统计方法不当,或者本课题的所用评价标准不够成熟等。

5. 研究新得:在文章最后,要说明本文所要传递的信息,或者是对以后研究的展望。一般文章最后写出本文要传递给读者什么有价值的知识或信息,也可以是给读者带来的启发。比如:"随着对不稳定型上颈椎结核性骨折的研究不断深入,探求一种既能实现理想的复位固定,又可保留寰枢椎关节活动功能的内固定方法是我们当前研究的方向。" 假如每一位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都能够“吾日三省吾身”:自己的研究是否已经累积到了能够形成论文的程度?我的论文如果发表了,在若干年后还会被持续引用吗?在国际同一研究领域,是否能占一席之地?当这些问题都有了答案,那么,论文的发表将是水到渠成,并且也会是高质量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e3d08d6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