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学中的田野调查 摘 要:民族音乐学这门学科百余年来形成的传统以及它特殊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更多地注重活的音乐现象,而较少地与历史留存的文字材料打交道,所以现场工作就显得比其他学科在研究工作中居于更加突出和重要的地位,从而也就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现场工作方法与技巧。“田野调查”是西方文化人类学的一个术语,指人类学家或民族学家在特定区域或社区中进行的调查工作。萨克斯在其《比较音乐学》一书中曾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工作划分为现场工作与案头工作。现场工作又称为田野工作,指的是音乐资料的收集、在某个特定音乐文化环境中亲身体验的记述;案头工作则包括记谱、分析和结论的撰写。 关键词:田野工作;采风;民族音乐学 一、对待民间音乐的态度 进行田野工作首先要求调查者对被调查者的文化持学习态度,不仅应学习当地语言,而且要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情况,仔细阅读有关当地文化的资料,尽量参与当地人的活动,听取不同方面的情况等。 二、搜集民间音乐的目的 民族音乐学家进行田野工作,是一种更为广泛、科学、深刻的音乐科研活动,而并非像古代官方组织的“采风”那样“史采诗谣,以观民风”,也不像现代某些搞创作的音乐学家或作曲家深入民间去收集歌词、曲调那样为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融入“主流文化”,为自己的创作所需或其他目的而服务。他们要记录与本曲有关的人民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资料。搜集资料不是田野工作唯一的目的,为了进行教育,为了发展双重音乐(bi-musicality)的理论和实践才是田野工作更重要的目的。民族音乐学家们在教学中要学生从平均律、美声唱法以及其他欧洲音乐的听觉偏见中解放出来,尽量在音乐表演原来的环境中进行欣赏,他们还要求学生通过实践,学会演奏非西方音乐中的节奏和音高,用全球多种音乐文化的财富来训练自己,从而使自己的素质得到提高,也能更深地理解其他民族的音樂文化。 三、对待民间音乐资料的方式 民族音乐学家在田野工作中搜集、整理的资料面向社会,使其对整个社会都有用。因为通过田野工作所搜集和整理到的资料是“第一手资料”,他在民族音乐学的科学研究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和意义。民族音乐学家十分重视它们,一般是以其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实物相互印证的方法来进行民族音乐学的学术研究,从而使他们的学术研究更加具有科学性。同时,民族音乐学家也十分注意到把这种资料复制一份乃至数份留给当地,使它们回到歌手和演奏家手中。“只有建筑在坚实、科学的实地调查和丰富现场音乐资料积累基础上的民族音乐学题,在学术上才可能有所发展,有所发现和有所突破。” 四、田野工作对现代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有的学者指出:“没有实地调查理论及方法的民族音乐学,不是真正的民族音乐学。” “民族音乐学的历史可以说就是田野工作史。”在这个意义上,“民族音乐学之与‘正统’‘音乐学’的主要区别似乎就在于:前者把音乐视为一种‘文化’,并特别地注重于它与它所根植的文化之关系的研究;而后者则把音乐仅看作是一种‘艺术’,并仅注重于研究音乐本身。”就此,民族音乐学表现出某种与其他分支学科不一样的研究趋向,即,对音乐行为的活生生的、充满动态的生存境遇的关注,是民族音乐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共同出发点,而对这种活生生的文化的探讨则必须从田野工作入手。这就意味着“音乐人类学者所要研究的,在实地考察时所要关注和采录的,不仅仅是狭义的‘音乐本体’,而是这种实际音响整体及相关因素——这种织入现实社会和文化的音乐”。在这里,有必要对传统“采风”与现代“田野工作”的区别加以特别的重视。真正的民族音乐学的田野工作,“主要是为了科学研究,而不是为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融入‘主流文化’”。无论是田野工作不仅是文化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的共同的出发点,而且在方法上,“民族音乐学承袭人类学基本方法与理论,从建立之始就视田野作业为学科的理论基础。”对有关民族音乐文化研究‘必须以科学田野考察为基石’的做法,进行了特殊的强调和学理提升,从而在我们过去经常采用的走访式、采风式民间音乐调查基础上,又涂抹上一层更为规范和理性的学术光彩”。 五、保护传承与发展 面对现代化进程以及民间歌手高龄化的特点,民间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在这种诉求下,我们的田野工作就不能是单纯的搜集与整理。我们需要对民间歌手及其代表曲目、歌曲故事进行录音、录像,对其音乐风格和特征做准确的记录,为日后的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更为民间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文本范例;除此之外,还可将民间艺人请入课堂,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和传承民间音乐。随着时代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使民间音乐以更适应现代化语境的方式发展,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例如: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的蒙古族安达组合、杭盖乐队等,将民族音乐带上世界舞台,这既是对传统的传承,也是对新时代的适应与发展。 结语:田野工作并不是盲目的去考察一个地区或文化区域所存在的音乐现象,确定明确的田野考察目标是田野工作进行的第一步。田野工作是民族音乐学的灵魂,也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要面对现存的传统音乐中的社会以及生存问题,就不能仅仅是一种闭门造车的态度,而必须走进‘田野’。” 田野调查工作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实践基石,扎实的田野工作可以获得生动、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田野工作,民族音乐学者能够身临其境的接触到活生生的音乐文化,而不是仅局限于书本上文字的推敲。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工作虽然艰辛,但是我们坚信在民族音乐灿烂光辉的吸引下,我国的民族音乐工作者必定会迈着坚实的步伐不断前进,探索的脚步不间断,田野调查的进一步研究也就不会停歇。 参考文献 [1] 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 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3] 伍国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4] 何兴亮《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历史与未来》[J],民族研究,2002(5). [5] 杜亚雄《“采风”还是“田野工作”?》[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1). [6] 杨曦帆《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文化人类学视野》[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3). 伊琳琳,女,汉族,1994--,山东济南人,聊城大学,2017级音乐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f3449e948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