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育民族精神

时间:2023-03-08 05:29: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育民族精神

作者:苏阜菲

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21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是维系本国、本民族人民生存发展的根基。中华民族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以伟大的民族精神为巨大动力。

关键词:民族精神 全面小康 精神动力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及其基本内涵

民族是由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相联系,并孕育着共同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和文化观念的共同体。民族精神就是这个共同体赖以发展和壮大的精神动力。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些民族自古以来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辽阔的大地上,并形成了一种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民族精神是在长达五千年的漫长岁月里,56个民族共同创造和培育,是经过各个民族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通过思想情感、意志信念、心理素质、道德观念等长期的相互交融后凝聚而成的,是各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同生存和共发展,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主权,为了抵御外国侵略和建设美好家园,不断培育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中国这个文明古国之所以长盛不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壮大,就是同这一民族精神密切相关的。

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江泽民同志有一段精辟的表述,他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所孕育、发展和形成的传统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仁民爱物厚德载物的博爱精;“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自强不息精神;“以和为贵和协万邦的团结友善、热爱和平精;“勤劳勇敢、知难而进的艰苦奋斗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岁毅精神;“与时偕行革故鼎新的革新精神等等。这些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党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丰富着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时,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为代表的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了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等为代表的大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无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勇于战天斗地的艰苦创业精神;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感召下,中华民族精神又不断地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产生了一些新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代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抗洪精神为代表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精神:以徐虎、李素丽、李国安等为代表的新的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为代表的党员领导干部的时代先锋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中华民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1.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审视天下大势,纵看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依靠一种昂扬的民族精神。纵观人类社,有多少民族衰败破落,有多少民族崛起复兴。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这个民族所特有的包括素质、思想、道德、文化在内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拄,是维系本国、本民族人民生存发展的根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昂扬奋进的民族精神,没有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没有万众一心的民族志向,就不可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拥有自己的地位和影响。

中华民族,是由生活在中国这一片广袤土地上的56个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融合而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在长期的融合中铸就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族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要激励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把国家的尊严和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能够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形成向心力,使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锐意进取,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奋勇前进。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面对世界各国思想文化的相互激,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和就业方式呈现多样化。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腐朽文化的侵蚀,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发生困惑和动摇。在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和邪教组织沉渣泛起。面对这种现象,积极的应对策略就是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要注意引导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使广大党员干部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弘扬和培育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

l.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这项工作。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民族精神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三个代表要思想作为衡量和检验这项工作的标准。这项工作做得效果如何,要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否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否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就毫无动摇地坚持;对于不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就要坚决予以纠正。

2.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切实搞好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最根本的是要在全体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大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要使我们的人民群众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要体现在学校的教学中,体现在公民的社会生活,从娃娃抓起,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行为规范来落实。比如,升国族、唱国歌活动,人宣誓仪式,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等。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将爱国主义情感渗透到人们的心灵中去,激发人们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3.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在青年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对民族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就以士不可弘毅,任重而道远为己任。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更应全面接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应有反映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道德觉悟、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这就要求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管理中,充分重视和积极营造能够陶冶学生心灵的文化氛围,使中华民族精神在新一代大学生中得以传承、弘扬和提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0ddfdc8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