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区城郊融合型同质化村庄优化设计策略——以长沙县黄兴镇“乡村联合体”设计为例 摘要:文章分析长沙大都市区城郊融合型村庄现状并针对联片村庄在产业、景观呈现同质化现象问题,以长沙县黄兴镇“乡村联合体”设计为例,提出优化设计策略,深入研究村庄资源禀赋丰裕要素、文化基因特征因素,结合创新设计理念与方法,从战略、空间、产业、文化、特色五个方面寻求创新路径,并提出破解大都市区城郊融合型同质化村庄规划的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城郊融合,乡村联合体,同质化 同质化村庄,是指不同村庄在发展过程中,其内在本质特征逐渐趋同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促使世界经济和产业结构重组,引发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西方学者韦伯认为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和性质是一个自治性很高和自我防御能力较强的村庄联合体[1]。村庄发展以趋利为目标遴选产业,忽视“差异化格局”。从解构视角研究中国城乡社会关系,以“乡村联合体”为分析对象,研究破解同质、求异造极的应对策略建议,是本文撰写的目的与背景。 1“乡村联合体”规划背景和同质化要素分析 长沙县人民政府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域建设美丽乡村,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建设品质长沙的重要内容,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长沙县黄兴镇“乡村联合体”在这一背景下开展编制。 2同质化要素分析 本文以大都市城郊融合型村庄为例进行剖析,将同质化要素分解为发展战略、空间布局、产业发展、文化构建、特色风貌等5类。 2.1发展战略 大都市区城郊融合型村庄与城市社会关系紧密,伴随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思维导向受到城市模式影响,村镇体系规划对村庄规划定位及发展模式较宽泛,具体指导实施力不强,各村自发发展形成单村壁垒,联片村庄缺乏协同发展战略。 2.2空间布局 大都市区城郊融合型村庄地处城郊边界土地扩张区域,其空间发展方向导向城市,发展要素单向流往城市,村镇体系规划对空间布局逐步引导其向城市延伸,村庄传统空间结构开始蜕变为伴城半乡。 2.3产业发展 现状村庄产业同质严重,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端不全,缺失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迟缓,战略性新兴产业亟须遴选体系。 2.4文化重构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之根,村庄是乡村文明与乡愁之载体。乡土文化是农村一定区域内以农民为主体,体现农村精神信仰、交往方式等内容,具有独特个性的传统文化形态。区别于以城市为代表的公共文化和同质化严重的农村文化,更加突出农村文化的原真性、内生性与多元性。[2]调研发现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中心正是村民聚会交流的人口热力中心,印证了乡土文化正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灵魂。 2.5特色风貌 以功能经济为导向的乡建使建筑风貌遗失地域建筑文化记忆,摒弃了“象天法地、天人合一”布局模式,失去了特色风貌灵韵。乡村景观亦趋向城市同质化,许多以“生态、乡村”为主题的景观建设项目,通常未考虑本土文化,其规划设计手法现代化、城市化,超越了地域和自然的界限,模糊了城乡界限,乡村景观建设在相互模仿中导致同质化发展。[3] 3乡村同质化原因探索 3.1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政策指导 大都市区城郊融合型村庄重建设轻规划,城面工程在缺乏顶层设计前已兴土木。村庄在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空间脱离。 3.2“软件”建设力度不够 大都市区城郊融合型村庄建设多局限于物质和生态环境的硬件建设,缺乏对农村产权制度、乡村社会治理机制①改革和精神文化的建设。[4]应借鉴台湾村庄建设自下而上的社区营建模式增强村民归属感和参与乡建积极性。 3.3产业发展缺乏创新 大都市区城郊融合型村庄在地理空间上城乡紧邻,一方面作为农业战略空间保障城市后备粮食供给,属大都市区“菜篮子”“后花园”,但区域的农业种植未成规模,销售缺乏高效组织;另一方面由于廉价地租赁给低端制造企业,产业融合发展创新能力乏力。 4长沙县黄兴镇“乡村联合体”——以沿江山村、仙人市村为例 长沙县黄兴镇“乡村联合体”位于长沙市都市区边界与浏阳河畔,该区在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总体规划定位为展示浏阳花卉、花石文化。 目前两村一产发展处于传统经营模式,主导产业均为花木产业,一强一弱,上下游产业兴旺中游环节缺位;二产为传统制造业,对城郊村庄税收与就业贡献率偏低;三产休闲旅游融合不足。基于现状及相关规划、政策,拟将两村资源聚合、差异融合实现规划突破。策划“浏水九湾”为依托,两村联合开发“花季花事”DIY、芳香理疗、智慧苗木会展、主题花卉拍摄等旅游项目,沿江山村主打“红色祈福”IP,仙人市村主打“仙境乡村”IP,错位联动,共富共荣。 5避免同质化建议 5.1优化村庄战略布局体系 大都市区城郊融合型村庄在发展战略上注重体现“都市圈一体化”,增强联合竞争实力和联动机制建设及协同效应的发挥,整合链接联片资源与文化,发挥整体力量,鼓励强弱村庄在资源利益上共用共享,发挥协同互助效应,促进“孤立—封闭—自我开发”向“联合—联建—共享发展”转变。 5.2整合空间布局,纳入区域规划 大都市区城郊融合型村庄空间布局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立足城乡融通和差异化发展,在确保改善生态的基础上,整合资源紧缺的边缘空间。[5] 5.3合理调整产业,推动三产融合 衔接区域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统筹资源要素、产业现状与发展态势、产业竞争力,构建新型产业融合发展联合体和产业集聚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健全产业链引领产业升级、推动三产融合。以均衡产业政策制衡不均城乡发展困局,推进城乡产业垂直衔接。 5.4文化重构,提炼主文化 对乡村文化进行重构,既传承保护又去同存异,凸显各村主文化内涵,融入文创,形成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农村新型文化样态。文化重构包括:一、发挥人才“雁行理论”(Geese theory)。以乡绅能人为中心引领发挥示范,用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乡风。二、阐扬礼俗文化现代效能,例行“崇尚自然、注重人伦、讲究礼仪、奉亲敬祖、修己务实”。运用村规民约、楹联匾额、格言俗语等乡风教化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11330c65d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