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花的古诗词: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翻译及赏析 花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意义狭义的花卉是指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如凤仙、菊花、一串红、鸡冠花等;广义的花卉除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外,还包括草本或木本的地被植物、花灌木、开花乔木以及盆景等,如麦冬类、景天类、丛生福禄考等地被植物,梅花、桃花、月季、山茶等乔木及花灌木等等。 另外,分布于南方地区的高大乔木和灌木,移至北方寒冷地区,只能做温室盆栽观赏,如白兰、印度橡皮树,以及棕榈植物等也被列入广义花卉之内。 下面是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 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赏析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14db66e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