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莫言的《蛙》有感 经济学教研部 吴洁 2016年4月14日 2012年的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里举行的2012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中国作家莫言从瑞典国王手中领取诺贝尔文学奖。而莫言的《蛙》正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还在读研二的我带着自豪与好奇之心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以中国计划生育为题材,主要描写了中心人物姑姑——一个农村妇产科医生由“送子娘娘”到“杀人恶魔”的故事。在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士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 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计划生育”政策在国家的层面来说是没有错的,但当面对于几千年来人们根深蒂固的生育观念,在社会的养老保障体制尚未完善的时期,实施起来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学习人口学的我,以前一直认为计划生育只是国家众多政策中的一项,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实现的事情,完全没想到推行这项政策的过程是那么艰难。这本书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更好地理解政策的时代背景,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14e25cf647d27284a7351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