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么形成的。 3、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它是本节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 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过程。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播放山水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由图片的景色发表自己的看法,景色美在哪?从而引出这节课的问题。 [推进新课] 一.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在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中,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是要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这个探究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需要学习的,这个探究在整个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起示范作用,因此,教科书中对探究过程的叙述比较完整、详细。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要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通过讨论,确定实验器材,制定实验计划及实验步骤。在课堂讨论中老师可适当提问加以引导,这样做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实验更有兴趣,实验探讨更有创造性,使学生有了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用玻璃板作平面镜,用相同的物体与像进行比较,通过视觉和触觉来感知虚像,是这个实验设计的三个极巧妙之处。如何让学生想到这些方法,是设计探究的关键。教科书中,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学生讨论交流,以对话为路标,来经历这个设计过程。 探究中,应该让学生把蜡烛至少换一个位置,再重做一遍实验。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培养科学态度,以免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实验环节,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养成不良的研究习惯,或形成以偏概全的片面的思维方法。 找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学生探究出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关键。实验时选用的玻璃要薄些,如果用厚玻璃做这个实验,可能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为了准确总结出“物像等距”的特点,可以在纸上事先画好坐标。 如果有时间老师还可以做“水中蜡烛”实验,把一块玻璃立在桌面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相等,将蜡烛点燃,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 这一现象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学生通过视觉和触觉感知虚像。结合实验时在玻璃板后面用屏幕接不到像的事实,使学生理解虚像不是光的会聚形成。 通过探究活动,要求能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虚像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原因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光的传播过程及成像原理。 老师以点燃蜡烛为例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 三.平面镜的应用 老师可以拿出潜望镜模型给同学观看,并让学生讨论、猜测潜望镜中光的传播路径。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潜望镜对光路的改变。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平面镜的利用。 【课堂小结】 同学们,平面镜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例如:平滑的桌面,平静的水面,平滑的金属面,它们都相当于平面镜。它们的作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丽的风景。(多媒体课件再现“桂林山水”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湖光山色美如画,这其中就有平面镜的巧夺天工。 【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虚像 2.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3.平面镜的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172d71500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