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地鸡毛》中的生存悲剧

时间:2023-10-10 12:28:0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一地鸡毛》中的生存悲剧

《一地鸡毛》是刘震云早期的一部作品,小说对小林这个群体性人物生存状态的描摹,与以往塑造的典型有所不同,加之小说更贴近生活原色、忠于生活真相,因而被看作是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小说叙写的是当代生活中一个小职员极其平庸琐碎且窘困的生存状态,人公小林本是踌躇满怀、心比人高,有着高品味的追求的大学生,分配到国家某部委机关上班,接受社会大环境的磨砺。

在小说中记述了小林为了买豆腐而耽误了单位的班车,又因赶公交车而忘了把豆腐放进冰箱,使豆腐变馊,为此和老婆小李争吵起来,当争吵即将升级时,查水表的瘸老头来警告他们说有人举报他们晚上偷水,小林夫妻马上想到了对门女人告的密。小李晚上又想到了最近调动工作的事,本来小林已经托人了,可由于心急让人事处的头头知道了调动工作的事也搁置下来。小林的老家在农村,家乡人来北京都到小林家,时候长了引起了小李的不满。小林的孩子感冒了,由于小李在单位开的药还没有吃完,因此省了不少钱,为此一家人很高兴,晚上还商量孩子入托后辞去保姆。后来小李的单位开通了班车不用在调动单位了,但因为是头头的小姨子搬家才加开这线班车时,心里有些别扭,但想到不用调动工作又高兴起来。孩子入托又面临困难,好的幼儿园不能去,而这时保姆又辞职了,家里很乱,可在这时对门女人的丈夫却给了他们一个好幼儿园的名额,后来才知道是让自己的孩子当陪读。小林在菜市场碰到了卖鸭子的大学同学“小李白”,“小李白”让小林帮他卖十天的鸭子,每天20元,开始小林面子上有些挂不住,可是每天能赚钱又感觉好了些,当同学回来后,自己还有些恋恋不舍。元旦过后,由于没给幼儿园的老师送礼物,女儿闹着不肯去,于是小林跑遍全城高价买下了女儿指定的炭火。晚上,小林梦见自己盖着一堆鸡毛睡觉。

作家对生活有着敏锐的感受,小说也渗透着哲学意识,启发笔者在阐述其审美追求的同时,再次感受蕴含于文中的人道主义情怀。新写实主义在继承现实主义文学写实传统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表现为三个方面:(一)重新表现了普通人的生存境况,表现出一种求真意识;(二)从创造典型到典型的消解,从写外世界到写内世界;(三)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上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一地鸡毛》叙说了生活的沉重和人生的困境,展现了一种原生态的魅力,并成功地塑造出一批熟悉的陌生人形象。尤其是作品以典型的细节承担起表达观念、及本质的目的,表现手法上则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生活,这些都极具新写实主义的特性。

作品中暗含着的关系社会的复杂,以及官场社会下生存的无奈,这些都在风平浪静下暗涛汹涌,各种不合理的体制潜移默化地压抑着主人公小林,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小人物,


终使他们弃械投降,成功异化。加之作者以一种几近“全身而退”的视角和姿态来揭示这一切,这使很多人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对善恶的分辨,对阴暗的反省,忽略了生命意义和精神寄托的寻找,而只感受到浅显的讽刺,现实的无奈。这正是新写实主义作品的特点之一,作者与读者共同参与创作。作者秉承着道是无“情”却有“情”的“零度情感”的原則,点到即止,他把生活中的现实、丑态纤毫毕现,引起了处于同样境遇的读者的共鸣,每个人都被包裹在生活的困境中无法自救,无法平衡现实与理想。作者同我们一样深知这一切没有标准答案,而是源自于个人的选择。

作品中的小林在融入社会时,对自己的生活有如此“觉悟”,“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都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都活了一辈子。”而在有人托水表老头儿回馈给家里一台微波炉,又解决了孩子老师的炭火之后,“全家的情绪又都好起来”,小林又有了进一步的“觉悟”,“其实世界上事情很简单,只要弄明白一个道理,按道理办事,生活就像流水,一天天过下去,也蛮舒服的。” 而在文末,在听闻了小时候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老师的死讯后,可以说是有了彻底性的“觉悟”,“死的已经死了,再想也没有用,活着的还是先考虑大白菜为好。”这三层“觉悟”再次展露了作者的不露声色,作品中的立场和坚持可见一斑,细细读来,似乎蕴含了绵绵不绝的生而不易的悲剧底蕴。回到当下,物质的追求依旧是消费社会中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多数人的生命中充斥的依旧是“大白菜”、“发馊的豆腐”、单位内外的层层关系网……理想和价值变得微不足道。现代文明的各种运作模式压抑着人们,使他们在追逐欲望的同时逐渐迷失自我。于是人们开始抱怨,为何面包和水仙花总是难以兼得。两者只能取其一,便只好取了不得不赖以生存的面包。这是一个得当的借口,于是大家都在柔软舒服的鸡毛堆里头欢喜扑腾,度年如日。

可见现代人所需要的莫过于找寻这样一份精神的制高点,一份自我心理价值的标准。这个制高点,并非阿Q式的自我蒙蔽,而是要凌驾在物欲社会的重重迷雾之上,就像高立于海面上的灯塔,给人以满足、安慰、指引和希望。要找到它,我们必须不断地、有意识地提升辨析力,寻找新的知觉方式,培养自由思想,且学着把自己对现世的不满和悲观转化为一种生命的动力,在人生中寻找无尽的诗意,从而安顿自己的灵魂。

“世上人很多,但每天需要对付的也就是身边那几个人。”刘震云如是写到。“对付”一词将小市民们再次推向一个卑微的境地;而整句话也将我们所有人锁在了一个微观且封闭的关系社会的囹圄里头。但作家没有告诉我们的,是这扇门实则是虚掩着的。他只是借此说出真相,旨在让我们置身于一个低俗、腐烂的环境当中,而要不要攀越到那崇高、洁净的峰峦,去救赎自己日趋堕落的灵魂,全在自己的选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871e06946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