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医人正怀揣梦想,满怀信心,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优势更突出、特色更鲜明,更国际化、更开放型的高水平医科大学而继续奋斗。 重庆医科大学:守护生命的缔造者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而反映一所大学本质的是她的特色。在“地球村”的时代,一所医学院校如果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不融入到国际化的潮流中去,没有紧跟时代的特色鲜明的文化建设,那么这所学校将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基于此,重庆医科大学在缙云校区设计和管理的“特色”上做文章、下功夫,按照“山水园林化、人文人性化、数字网络化和现代化”的理念,以个性鲜明的文化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医科类院校特色的发展之路,使学校成为了一位出色的守护生命的缔造者。 山水园林化:突出的生态文明主题 笔者以为,生命的本质是高度地贴近自然、融进自然,而医学院是培养生命守护者的专门场所,更加需要学子们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去理解生命与自然的哲理关系。 而今的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面积2000余亩,西靠缙云山、东邻歌乐山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条件优越,环境优美。校区设计顺应自然特点,充分保留山峦和原生态水系、湿地,艺术与哲理地表现时代、科技、人文、生态的主题,体现出继承与发展的特征,形成了适合野生动植物生长的湿地、小溪和原生态小山丘。这里植物种类繁多,四季鲜花盛开、林木葱茏,白鹭、天鹅、野鸭、鸸鹋、孔雀等动物多姿多态,与缙云师生们和谐相处。还有气势磅礴的校前区景观瀑布、大气的开敞式校园主入口、幽雅别致的庭院等,构成了具有重庆医科大学特色的现代大学风貌。校区突出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园林化的校园规划设计,在入驻重庆大学城的各高校中别具特色、独树一帜。 “重医的新校区没有围墙!”自缙云校区投入使用后,这一饱含惊奇的话语,至今还不时在高校师生之间流传。事实的确如此,来到校区,就会发觉自己置身的是一个没有人工垒砌围墙的校园之中。而环绕校区的一条天然沟渠,稍加改造,就构成了学校的“围墙”。没有围墙,校园的安全则通过设计的围合式楼群和“一卡通”管理系统、数字化远程视频监控及报警指挥系统去解决。不建围墙,有效实现了大学城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方便了为社会服务,体现出学校开放办学、积极融入国际化的观念。 数字网络化:步入教育信息化新时代 重庆医科大学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而成。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2008年教育部、重庆市《部市战略合作协议》确定为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卫生部、四川省人民政府,现隶属于重庆市人民政府。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进入新的发展时代,学校顺应信息化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以“网上办公、网上教学、网上科研、网上管理、网上服务”为目标,实现了新老校区间的网络直连。如今,全市高校首家移动校园平台即“i重医”已全面应用,为重医师生提供了随时随地进行便捷开展学习、生活、办公及个人信息服务的窗口,极大的改变了师生现有的学习和生活模式。 强大的物质基础与科技力量,使得学校在专业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自2000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市级(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国家精品课程4门,市级精品课程18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市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国家优秀教学团队2个,市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市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学校作为首席研究单位先后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究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学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新药基金项目、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等高层次科技项目,同时还承担众多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学校重视科学研究,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十一五”期间,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计划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0余项。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10余项,其中2008年、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20余项。 重庆医科大学的传统学科优势在临床医学,是全国首批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且居于国内领先水平,进入全国综合性或单科性医科院校前十余位。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已形成新的优势学科,即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该学科将产、学、研及科技转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拥有原创性的知识产权产品和多项发明专利,并形成产业化,在学科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产生了对学科发展有巨大推动的学术群体和创新团队。 (这段话排版部分空格多了2格)学校拥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内科学(传染病)、儿科学、神经病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特别是儿科学和临床检验诊断学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人文人性化:培育医德教育的沃土 学校在缙云校区重视培育充满医学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医德教育的沃土。学校创办的“缙云三坛(谈)”即“缙云讲坛”、“缙云论坛”和“缙云访谈”活动,已经成为大师讲学、名家论剑、师生交流的校园文化品牌。 每年清明节前夕,学校组织广大学生开展“清明祭拜寄哀思·(这个标点在版面上不对)人文感恩树医德”祭拜遗体捐赠者仪式。同学们向遗体捐献者及家属表示感激之情,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捐赠者的缅怀,决心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学习知识,以告慰捐赠者在天之灵;国医节期间,中医药学院专家和志愿者开展了义诊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服务群众的同时展示了祖国医学的独特魅力;“5.12”国际护士节前后,护理学院以“传承南丁格尔精神”为主题,开展了护理工作者宣誓、护理技能大赛等活动,表现了新一代护理人对护理事业的坚定与执着。 同时,新建成的重庆市级人类生命与健康博物馆,以大量图片、视频、实物和现代化声、光、电技术成为广大市民普及健康知识和在校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实践平台。校区内主席像景观、院士植树园林——“德泽园”、医学生誓词碑、国立上海医学院老校门以及祖国医学名家雕塑群等人文景观润物无声。 学生文体艺术、社团文化、志愿服务、课外科技等活动丰富多彩、精彩纷呈,(这个,打错成英文版本)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重庆医科大学着眼科学发展,倡导特色理念,注重文化立校,在缙云校区的建设和发展走出了一条有特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今天,重医人正怀揣梦想,满怀信心,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优势更突出、特色更鲜明,更国际化、更开放型的高水平医科大学而继续奋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1a248ff6529647d262852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