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而言什么最重要 我们的教育最终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反思的问题。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启蒙、养成教育的重任。然而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中,认知主义的阴影笼罩着教育:重知识灌输、技能训练,轻主体意识、学习兴趣,忽视自我能力的培养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这一趋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园的教育。那么对孩子而言,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最具有价值?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最适合孩子,家长在承担教育责任的同时应避免哪些教育误区,本专题我们重在探讨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幼儿教育,并希望能以此提升家长和教育者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对孩子而言,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最具有价值 各类报道中时常能看到:3岁的孩子能背诵唐诗三百首、4岁幼儿算术已达到小学一年级的水平、5岁儿童会把圆周率背到小数点后1000位、6岁儿童对画的临摹技术已有了相当的功底、7岁时钢琴已达到业余8级水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和老师为自己的孩子或学生能成为这样的"神童"而沾沾自喜,又有更多的家长和老师因其孩子或学生不如"神童"而懊丧,并竭尽全力去培养,于是家长、老师苦不堪言,孩子更是难承其负。 我们姑且把上述的幼儿教育称之为"提前教育",这种"提前教育"究竟如何,是否实现了让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呢?大量的专门辨别和记忆的活动、长时间的技能训练,儿童的知识、技能是日益丰富起来了,但他们的兴趣却未必与之俱增,甚至相反是与日俱减。据研究人员曾做过的一次调查显示:在被调查访问的100多名3-7岁幼儿中,80%以上双休日都有安排。而当问及其快乐与否时,其中竟有高达90%的幼儿回答"没有练字"、"不要画画"、"不要弹琴"、"不学……"的双休日是最快乐的。这样的教育充其量只是发展了幼儿狭隘的智育--侧重记忆、逻辑推理能力,和片面的美育--只注意技法的训练,临摹得很像,但不会用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幼儿身体疲劳、心理压抑,何来身心健康发展,更没有和谐了。至于要学会做人",那只是今后孩子长大了慢慢再教育的事。如此教育甚 是危险,等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时怕已是来不及了。 什么样的幼儿教育是孩子最需要的教育,什么样的幼儿教育才是真正高质量的、最有价值的幼儿教育,幼儿发展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它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强调教育活动要"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新《纲要》在其各领域的目标、内容、要求和组织的实施、评价等部分的表述中,非常重视幼儿自身的“体验"、"感受";强调"合作"、"参与"、"探索"、"自主选择";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良好习惯"的形成;提倡教师通过"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的积极互动,让幼儿去"主动构建" ……"要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教育内容的选择是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把情感和态度作为幼儿发展最重要的方面,突出自主、自信的主题精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其《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的,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终身教育思想已有机地渗透其中。借用日本著名教育家松浦晃一郎的话: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为了让儿童能够一生持续地学习,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是为了让他们能够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作出充分的贡献,并且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人生。我们说,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围绕孩子的需求进行的教育是最有价值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1e2ecc39ec3d5bbfd0a74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