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专业差异竞争力:兼论社会工作专业技术培养

时间:2022-05-08 03:29: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何为专业差异竞争力:兼论社会工作专业技术培养

作者:姚进忠

来源:《社会与公益》 2020年第4



姚进忠/集美大学法学社会学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探底了很多东西,把很多相对“冷门”和基础性学科推到了抗疫第一线,也在很真实地拷问着这些学科与专业技术的“有用性”或“有效性”。社会工作也成为其中之一。20202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在“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总体部署中“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这个讲话对社会工作的“点将”,让社会工作教育界与实务界很是兴奋,觉得社会工作的春天真的要来了。说实话,我真不希望我们专业的发展建立在这样的疫情之上。它应该是在社会治理机制建设中细水长流、默默地贡献专业的力量;应该是在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支持,协助每个人在面对世界的不确定性时多一份确定性。那么,无论是“战时的呼唤”还是“日常的建设”,别人总是要问:你们社会工作专业有什么技术,能让你们的专业凸现出来或者说什么技术让你们专业拥有差异性竞争力。刚好茶座这期的主题是“社会工作技术”,张霖、哈曼两位学友分别从实务模式的技术视角和专业技术训练两个角度阐述了他们的思考。我想从差异竞争力视角来反观一下社会工作专业技术的培养与传输。当然,只能是提供一点大家思考解决困境的方向,至于答案在哪,我也还在探索的路上。

差异化优势(Differentiation Advantage)是企业管理方面的一个名词,百度百科中的定义是“指一个企业能够为顾客提供满足其特殊偏好的某种独特产品或服务,从而使该企业具有区别于其竞争对手的差异化及差异化竞争优势”。现代企业为了减少冲突以及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必须发展与其他企业不尽相同的生存能力和技巧,必须懂得任何优势都来自差异的道理,拓展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去填补企业生态系统中的生态空缺,找到最能发挥自己作用的位置,从而发现生存和发展空间。那么,社会工作专业的所谓专业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应该也是要从差异化的寻找与培育着手。围绕这期的主题“专业技术”,个人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思考与论证突出社会工作专业手法的差异性。

一、技术的真正区别

一说到社会工作技术,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个案、小组、社区3个直接工作手法和行政、倡导等间接工作方法。那么,学生如何在经历正式严格的专业训练与培养后,成为“真正”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区别于传统社会福利系统中不是科班出身的工作者或者其他专业跨界而来的机构工作者。这实际上很大程度拷问我们的教育体系设置与质量。我们知道,高校的培养方案都会把这些课程列为主干,所有的专业方法在教材上都有一套严谨的操作流程。我们应该反思的有3点:(1)教材上的专业方法真的与其他的专业或工作手法有质的区别吗?比如:我们的个案与心理咨询有什么区别吗?还是就是借用?(2)专业理论如何有效融入技术的运用中,这个是教学也是实践中的难点。我们应该明了理论和手法的课堂讲解一定是论证清楚、条理清晰的,但是真实的服务以解决问题和回应需要为导向,往往是繁杂且模糊的。这二者如何有效对接是社会工作专业实质性与其他专业区别的关键。(3)课堂中教授的理论和手法知识如何真正在实务场景中加以运用。这点实际上张霖的论证中说得挺明白。我们号称专业教育先行,可是我们的教育界从业者有多少是科班出身,又有多少真的理解社会工作实务的内在逻辑,这些都是问号,当然也都在逐步对话中修正。


二、技术的有效整合

服务对象是生态环境中的人,而不是割裂的个体。所以,整合性的服务是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服务的另一个根本。正如哈曼论述中说到“模式化的问题解决方案”。技术的整合有两层含义:一是专业技术手法中的内在整合。理论知识、专业价值和专业技能三位一体的专业体系是合格社会工作者必备的素养。在社会工作教育中,三者缺一不可。在三者中,专业价值是社会工作的灵魂,任何理论知识都具有丰富的价值基础,任何专业技能的实践都是一种价值与道德的实践,专业价值是社会工作者选择知识和技能的基本工具。在技术的运用中要围绕服务对象的需要与问题,将理论、价值与手法有机整合,让他人从单一服务上看出社会工作专业的技术差异性。二是专业手法间的有效对话与连接。面对一个或一群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如何有效连接个案、小组、社区3个工作方法,如何有效整合直接工作手法和间接工作手法,实现解决问题方法之间的“勾连”。而不是他(她)是我的个案,就割裂地将其放置在个案处境中进行,不能较好将动态的需要与多样的服务进行融合。正如哈曼所说,我们当前实务界的确不同程度存在缺乏对具体操作过程中形成的经验进行“模式化”的提炼。个人认为这个提炼就是对技术的有效整合。

三、技术的温度呈现

单从方法本身来说,个案、小组、社区的服务手法是一套科学的设计,如工具一般是冰冷的,是具有刚性的。可是,社会工作存在于社会治理体系中,以有情怀、有温度著称,是一门强理念、重伦理的专业服务。这也是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管理手法的重要的点。把握专业技术的温度就是要在刚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保持专业柔性的服务。善用保密、同理、平等、案主自决、个别化等几个核心伦理守则,采取合理的方式回应服务对象的需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提升能力,让服务彰显出社会治理体系的温度,让处于困境影响的服务对象能在艰难的生活过程中感受到温暖的专业支持。社会工作者时刻保持对于伦理议题的敏感性与处理的能力。在践行专业技术的伦理温度上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实践:一是意识。首先应该认识到社会工作的服务是一项道德实践,整个服务过程充满价值的实践,能平常心对待专业服务中呈现的伦理与价值困境。二是敏感。作为社会工作者,要对服务提供过程中呈现的、任何与服务对象有关的各种价值和伦理的议题保持敏感,并能积极回应。三是反思。社会工作者每次处理了服务提供过程中专业伦理相关的困境后,应该立足于专业伦理守则和社会工作者自己的价值体系深刻反思与总结,提炼回应的技巧,提升自己处理伦理议题的能力,增强服务有效性,真正实现专业“促进案主福祉”的最初承诺。

这次疫情再次让我们看到,风险社会的各种风险摧残了科学理性计算的有效性,而且在理性处理风险社会的情境中,一种非逻辑的后果出现了:恰恰是为追求科学的纯粹和精确的因果关系,拉开了风险泄洪闸。我也在怀疑这种对社会工作理性思考的运筹是否也会进入这样的一种非逻辑后果。社会工作要在这样的历史时期中有所作为似乎陷入了一种不确定的话语困境。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更多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挖掘,方能明确自己的定位。

作者简介:姚进忠(1984—),男,汉,福建南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1e3830400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