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诗文的境界 ——诗文阅读教学方法例谈 德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葛荣弟 回顾诗文教学走过的历程,基本上是读通诗句——理解重点词意——理解诗句意思——弄懂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记忆诗句。这种游离于诗文意境之外的机械记忆,无法让孩子们从经典诗文中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情感的熏陶。 怎样让孩子在诗文学习中体验到经典诗文的魅力呢 ?我们设想,在诗文教学中创设多种体验情景,师生一道去赏其景,想其画,品其味,体其情,真正地释放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将自己融入诗人的一片真情之中。 诗相是指诗歌中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体物象。诗相的整体感知是对一堂课或一首诗的整体把握,是孩子走进诗歌所描绘意境的基础和前提。 1.抓题眼赏诗相 有些诗的题目里往往有一个中心词或重点词,这个词就是题眼。透过题眼,可以窥视全文内容。如《别董大》一诗,诗题以一“别”字开头,别景,别情尽在不言中。 课例1:(《别董大》教学片断) 师:“别”是什么意思? 生:送别。 师追问:送谁? 生:董大。 师再问:董大是谁? 生交流有关董大的资料介绍。 师相机引导:围绕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谁送董大? 生2:是什么时间送别的? 生3、送别时是什么情形? 师:好好地去读读这首诗吧,相信你们一定会读懂你自己的疑问。 抓住这一“别”字,学生就知道了这是一首送别诗,再通过设问,读诗寻疑的方法,让学生迅速感知了这首诗的诗相。像这样以题眼为突破点,引导学生抓题中关键词,运用理解、设问的方法就能从中感知诗的内容及情感,从而把握诗相。 2.抓景物赏诗相 小学教材中选用的古诗一般都是以描写具体的景、物、人、事等为主的,以抓景物赏诗相,应是小学古诗教学常能用上的方法。 课例2:《暮江吟》教学片断 师:请自由朗读整首诗,看看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课件出示古诗字幕) 生读后回答:诗中描写了残阳、江水、露珠、月儿。 师: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再自由诵读,从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述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1:一道夕阳的柔光与湖水相互辉映,江水一半是灿烂的红色一半是碧玉般的绿色。 …… 师相机小结: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同时板书——晚霞映清江 师追问: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1:我看到了九月的夜晚是那样可爱,珍珠似的露珠在叶子上滚动,弯弯的月儿像一把弓。 …… 师小结板书: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弯月静谧夜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景、物入手,先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融入了作者的何种情感,再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诗歌描述的情景,学生对诗相就有了整体感知。 教师通过引向指路,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创设体验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能够使学生在参与活动时,通过动手做、用脑想、用心体会,达到全身心投入学习状态,从而让学生亲历品味诗歌的实践活动,与诗歌“亲密接触”,进行“内在意义的交流”,真切地品味了诗歌内在的意蕴,即品诗境。 1.情景想象品诗境 品味诗境,最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与作者一起经历,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获得价值取向的共鸣,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给学生再现一个真实而又符合孩子认知规律的情景想象平台,对品味诗境是大有裨益。 课例3:《别董大》教学片断 播放课件:哀伤的音乐声中大雪纷飞,狂风呼啸、天空灰蒙蒙的、太阳暗淡无光、一只孤独的大雁边飞边发出悲鸣。 “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师低沉地缓缓叙述:“是呀,日暮黄昏了,漫天阴云笼罩大地,冰冷的雪花无情地打在人的衣服上,面庞上,北风在呼啸,孤雁在悲鸣,那声音回荡在空旷的原野中,像是在低语,更像在呜咽。” 师:此情此景,你想对乌云说……你想对风儿说……你想对大雁说……你还想对董大说…… (抓住多媒体对学生产生的情感影响,引导学生将心中的感受说出来,进一步感受送别时的悲凉。) 生1:我想对乌云说,乌云啊,请不要停留在这里,天空那么大,哪里不是你停留的地方,请不要再笼罩在这里,那会让我们的心更冷更悲伤,那会让我们的泪更多更冰凉…… 生2:我想对风儿说,风儿你不要再吹了,为什么你偏要在我和董大分别的时候吹得这么紧?我们本已忧伤的心快被你吹碎了…… 设计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多媒体,以真实生动的画面能将学生带入某种情境之中,配以恰当的音乐、画外音更能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这样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使之迅速进入诗歌所表达的意境,产生与诗人同悲同喜的情感。 2.透过词句激发想象品诗境 诗词的情感、内容都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表达,而古诗在用词造句上相当考究,往往一个简单的字眼里包含着丰富的内含,几个简单的词语就描绘了多姿的画面。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咀嚼品味词句,并透过词句展开想象,能更好的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更加深入地感悟诗歌的内在意韵。 课例4:《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片断 师:(深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阳关究竟在何地,究竟是怎么的? 离开雨中的渭城,元二要去安西。那么安西究竟在哪里呢?几千里之外的安西,究竟是什么环境呢?(出示图示:黄沙漫漫、茫茫戈壁)(生惊讶,不敢相信那就是安西的环境。) 师:在那里没有亲人,只有—— 在那里听不见乡音,只有—— 在那里是茫茫戈壁,只有——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酒中,你读懂了多少的情啊! 一边杨柳依依雨中的渭城,一边是黄沙漫漫的戈壁阳关;一边是熟悉的乡音,一边是陌生的荒漠。强烈对比的质感画面,让孩子们仿佛也被感染了一样,动情的回答,动情让泪水流逝,动情地让思绪放飞。孩子不禁问道:“元二为什么要去啊?”是啊!男儿保家为国,驻守边关,这是责任所在,这是国之重任所在,这更是留下千古名曲--—《渭城曲》的精髓所在! 借助多媒体画面,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遣词造句,通过对词句的对比理解,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将诗歌精练语言背后隐含的景象、诗词内在所蕴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想象得到真切的感悟,加深了对诗歌本身的品味。 徜徉诗文的意境,通过品诗相、赏诗境,将孩子们带入了诗文情景,与诗人的心融于一体,去欣赏其美,去感悟其情,去享受其味,经典会化为孩子们的血液滋养他们,使之成为一个充满诗意而富有感性的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1e3ad0af7ec4afe04a1df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