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视角下的旗袍文化 摘要:旗袍,自民国以来,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妇女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服饰。旗袍源于满族妇女的服装,经过民国时期的改良,一度成为国家礼服,旗袍的样式、表现力均不断变化,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曲线美,使旗袍成为了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时装。旗袍文化的变迁和旗袍地位的变化,从一个侧面映射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旗袍,也从满族的服饰,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标志之一。 关键词:旗袍、传统、文化、变迁 正文:旗袍,顾名思义,为旗人之袍。古代汉族女子穿裙,自满清入关后,要求庆典场合一律穿袍,这里的旗袍,则是专指女袍。随着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清朝后期,随着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端。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服装装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产生于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时期始渐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别于旗女的长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这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会详细介绍。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遇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清代旗女之袍与男袍差别不大,主要是服饰图案上的差异。广义地说,旗袍经历了清代的旗女之袍、民国时期的新旗袍和当代时装旗袍三个时期的发展,其中以民国时期的新旗袍最典型也最为重要。狭义地说,旗袍就是民国旗袍,当然还可以包括民国以后基本保持民国旗袍特征的旗袍。旗袍这一称谓虽然也偶见于清代文献,但广泛而频繁地被使用也要到民国。民国旗袍也经历了经典旗袍和改良旗袍两个阶段。旗人之袍等级分明,制度浩繁,而民国旗袍则已走上了平民化的道路,它作为等级身分的标识渐己淡化,而成为显示个人消费水准和审美情趣的一个侧面。旗袍是中西合壁的产物,虽脱胎于清代旗人之袍,却已具备了独立的、与旗人之袍迥然不同的风格韵味。服装是时世的映射。旗人之袍与旗袍代表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年代,一个迂缓封闭,一个躁动不安。 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的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以“驱除鞑虏”的口号推翻了满族政权,同时也使旗人?袍服走向了暂时的沉寂。三百年来终得一吐的对满族统治政权的不满,使“达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征装束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追求服饰的新颖时髦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时髦女子对政治与服饰流行有着双重的敏惑。伴随着革命而来的是思想解放与女权运动的风起云涌。旧的观念体系已被打碎,新的观念在尝试和碰撞中开始形成。西方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向寻求解放的女性灌输着来自各方的新潮观念。妇女从缠足陋习中彻底解放出来,时称“天足运动”。与此呼应,一度有开明人士倡导“天乳运动”,提倡革除传统的束胸习俗,但未得广泛响应。新式女性热衷参与政治,她们成立女性参政团体,倡导“国家兴亡,匹妇有责”,女子从闺阁一步迈向社会,活跃于社交、娱乐、体育、新式学校等各种场所,承担着诸多出头露面的社会工作。社会对女性的种种传统封建礼节限制,随之有所松弛,关于穿衣着装的繁文褥节,同时趋于简约。 20年代中叶起,一种新旗袍诞生。20年代未,旗袍开始收腰,受欧美短裙流行潮流的影响,摆线提高至膝下,仍为倒大袖,但袖口变小,装饰性质的镶滚趋洁,甚至完全取消,色调也力求淡雅和谐,后体上显得十分简洁方便。19世纪20年代,欧美服饰审美标准对中国女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欧美女服的主要特征有三点:强调直线造型;常穿的裙子长度至膝;衣身和裙子的分界线降低至臀围以下。西方流行女装的这些特征,在同一时期的旗袍上也有所映射。此时的旗袍呈平直造型,几乎看不出胸腰臀曲线,腰节线较低。1926年后,旗袍的下摆一升再升,至1929年升至膝盖处,女子大大方方地露出她们秀丽而健美的小腿,充满时代气息。进口面料也是中国接受西方艺术风格的主要渠道之一。20年代的旗袍就明显受迪考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直线造型、对称的装饰品和纹样图案。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使得以后的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该种廓形,只能在长短、胖瘦及装饰上略作变化而已……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于30年代,30年代是属于旗袍的黄金时代。可以说到这时中国才有了真正的时装,现代意义上的时装。外国衣料的源源输入,各大报刊杂志开辟的服装专栏,还有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无疑推动着时装的产生与流行。由于旗袍的修长适体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所以在上海滩倍受青睐。而加入西式服装特点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从上海风靡于全国各地。这样,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们所讲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迥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而建国后的前三十年左右的时间,是旗袍的衰落期,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90年代之后,能够衬托东方女性形体美,表达东方女性淑女气质的旗袍才又重新登上历史的前台。 旗袍,充满古典的灵性,女性穿上它,仿佛将中国几千年的岁月积淀的隽永和优雅在这一刻集中地体现。小巧的立领更显女性纤柔的颈项,流畅的线条展现着婀娜窈窕的姿态,开叉的下摆如风摆杨柳款款而行,旗袍贴着肌肤,包裹着所应包裹着的,却又不经意的展示了所有能展示的。密密的盘扣,像深闺的女子倚窗而立,一把小扇半遮脸,而你却分明在这半遮半掩中感受到她的独特韵致。旗袍的风韵就在内敛、含蓄、温柔中展现;旗袍的性感就在那轻移莲步的若隐若现里流动。只要一看到旗袍俩字,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些隽永的东西:低挽的云鬓,素手上的温润沁透的碧玉镯、耳畔轻轻摇曳的珠坠、灿影摇红的纱灯,还有呐檀香扇中散发出来丝丝缕缕的香味。想象着一丝身着旗袍的影像,就如同一种精致的仿古信笺,空白的纸面上印染着淡淡浅紫柔粉的底子,纵然极淡,也还是千娇百媚,蕴含着无限风情。 旗袍既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又符合当代女性的审美情趣;既有定型的曲线美,又有朦胧的模糊美;既可以表现雍容华贵,同时又可以展示清纯大方,因而近百年来,纵然各式女装像走马观灯似的流转变换,旗袍却能以稍变应万变,在变幻莫测的时装潮流中稳稳地站住自己的阵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1efbc37b90d6c85ed3ac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