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石门坊导游词

时间:2022-12-11 07:04:2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导游内容]石门坊概况→宣德塔→怡然亭→尼姑庵→仙人桥→晚照→摩崖石刻→三石龛→崇圣寺→天顺塔→魁星楼

各位团友,石门坊到了,请大家下车随我游览。

眼前这一斗形高大建筑物是石门坊标志,高13.38米。标志寓意:改革开放,石门山飞出了金凤凰。石门坊,史书上称石门山,位于临朐县城西12公里,因两峰对峙如门而得名。石门坊历史悠久,有人文景观多处, 最早可追溯至距今3000多年的殷商。石门坊自然景观过去为柏林所覆盖,后来,柏林砍伐,黄栌滋生。说到这里,请大家注意,北京香山的红叶为枫树,而石门坊的红叶为黄栌树,黄栌属落叶灌木。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黄栌逐渐连片,满山遍岗,形成黄栌林区,面积3000余亩。每值深秋,重阳节前后,真乃“泼染山红景色好,不是香山胜香山。”石门坊以红叶出名,其实春夏季节,这里花开树绿,环境幽雅,太平崮、马头崮挺拔秀丽,群峰环翠, 古有“神州千峰比石秀,嶙峋奇石数石门”的诗句,就是最好的写照。

近几年来,景区多方筹资,修复、增设景点,修建了大型停车场和景区公路,改善了水、电、通讯条件,配套完善了红叶山庄、石门宾馆等服务设施,使石门坊成为集会议、食宿、游乐于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区。大家往西北方向看,那就是红叶山庄。山庄依山而建,院落街衢,随地势起伏上下,远望如楼似阁,近看平舍区区,与景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建筑风格均为古建式四合院,外观略同,而风格不一。庭院5座,分别为:钟秀园、霞居斋、凝翠轩、金屏居和听雨庐。听其名,知其雅。内部设施一应俱全,风格采用民俗与现代相结合,实是人们度假、休闲、避暑的理想去处。

各位请注意一下两边的黄栌树,其叶与枫树叶大不相同,是椭圆形的,且生长茂密,颜色则比枫树叶红得更火、更热烈。前面,我们来到同乐亭长廊,此亭长12米,宽3米,是专供游人休息、 畅谈的场所。从这里,有两条上山路径,我们选择左面这一条。往上走,阶陡路滑,请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石门山共有石塔两座, 我们面前的这座叫“宣德塔”,建于明宣德七年(1432),为志善觉修和尚所建。塔总高7.5米,最大径2.4米。塔基偏低,高0.3米, 方形。塔座1.4米,下呈八角形,中部缩腰,上盘方形。塔身高4米许,下为八角柱体,再上为圆形俯莲相轮三莲座, 上叠罗宝珠三重。整个塔外形呈缩腰型纺缍圆柱体。由于日久年深,塔铭漫漶不全,幸有史料记载。

让我们沿着石阶路继续往上攀登。这一段石阶路特别陡,大家看是不是有点象泰山的十八?加把劲,前面怡然亭到了。 怡然亭结构形式六角,大架木制,琉璃封顶,飞檐翘角,属南式古建。 亭子座落于陡崖峭壁盘错之间,山径十字口之侧。亭下巨石上,刻有“观景台”三个字,为书法家尹瘦石手笔,字大斗方,笔势遒劲有力。让我们转过身来,俯瞰石门山景色:层林尽染,漫山红遍, 朱岩丹崖,骄阳倾撒,景象万千。于此一览,顿觉胸怀开阔, 眼界拓宽,怡然自乐。

怡然亭的左侧有一岔道,这是通向碧霞祠和石门山十五洞中的织女洞、串门洞、知府洞、豹子洞等景点的路。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能游览了。大家再加劲往上攀登,看一下盼僧洞、尼姑庵。相传,尼姑慧明和僧人贤和相爱,定为鸾凤之交。后人为纪念这对忠直男女,在他们当年聚会的地方,开凿了“尼姑庵”,把慧明等候贤和的地方起名为“盼僧洞”

我们现在经过的这座桥叫“仙人桥”,大家要小心慢行。此处上峭壁凌寒,下百丈深渊,路逢一线,鬼斧神工,实为险绝之处。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为东海龙王祝寿毕,回归峨嵋山,途经石门坊由此而过,有诗曰:“仙脚踏开一线路,世人此过见神仙” 自此,凡到石门坊的游人,无不通过仙人桥,意谓吉祥,遇仙晋官。

过了仙人桥,我们又可以看到三个洞穴。这边的洞叫“三元洞”,是明末青州知府何永清弃官来石门坊削发为僧的隐居之处。何永清在这里修性养天,他的虔诚持行,感动了上天的王母娘娘,王母娘娘派金乌鸟来为何永清送仙丹。这边叫通天洞,通天洞就是金乌鸟送仙丹从天而降,破开山石留下的痕迹。通天洞的南侧又一洞穴,叫龙洞。传说东海的一条龙犯了龙规,被赶出龙宫,此龙无奈,四处遨游,见石门山色迷人,便一头扎在这里,形成了龙洞。龙洞很深,到目前还无人测知它的深浅。它的洞壁层鳞曲动,就像是一条龙横卧在其中,大家看这洞势,便知龙体之大。


顺龙洞南行,还有仙人洞,悬天洞。由于两洞的位置比较远,我们暂不前往。那仙人洞传说是仙人住的山洞。悬天洞又称为鹁鸽洞,它因为有成群的十色飞鸽宿于洞中而得名,这些飞鸽是石门坊的神监警卫。

经过夕阳桥,上面山壁中有一卧虎洞。传说当时石门坊野狼成群出没,自从老虎据守此洞以后,狼畏虎威,野狼就远走不见了。大家看路旁山壁石缝里,清泉滴漏,这里的滴水都是经过山石的过滤而流淌下来的,流水常年不断,冬季天气寒冷,滴水结成一根根冰柱,晶莹剔透。这边有著名书画家武中奇所书的“滴水穿石”四个大字。

我们看到的这一景观是临朐八大景之首的“晚照”。各位请抬头往石壁上看,“晚照”二字是清康熙四年衣于帝所书,字体浑厚流畅。光绪十二年,山石脱落,“晚照” 崩毁,同年,衣绣桐、衣文俊重刊。每当日落西山,残阳返照,形成了石门坊晚照的天然奇观。“骈邑石门晚照残”的诗句,即据此而作,句中的骈邑为临朐旧称。晚照之下的这一池水叫“另天池”。大家看,在这山壁石缝中有一清泉,名曰“圣水泉”,终年水流潺潺,汇聚另天池,池水清澈见底,每当夕阳西下,光射“晚照”金纸(因“晚照” 石壁呈金色,故称“金纸”)墨迹与石门山色倒影池中,绚丽多彩, 别有另天,令人憧憬神往,另天池因此得名。

请大家前行往石壁上看,这些摩崖石刻造像大小70余尊, 多系唐朝天宝年间(742755)雕刻,以后,历代均有增雕。佛像雕刻生动精湛,姿态各异:有的怡然自得,满脸含笑;有的举臂招手, 似致礼仪;有的举手敛目,似在瞑想。可惜这些古雕艺术珍品历经战乱,大部分已遭破坏,面目已非。

紧挨这些摩崖石刻的三个石龛叫三石龛。右边的石龛俗称“三盘炕”,因龛中有石炕三盘,故名。此龛建于嘉靖十五年(1536),为崇圣寺住持僧道明禅师寿堂,师姓杨,脱俗来石门山隐居于此。中间、左边二龛,因两僧于此圆寂不朽,故又称“坐化洞、卧化洞”。抗战期间,匪祸连年,三龛遭受破坏,现洞门与门前石阶已维修复原。

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建叫崇圣寺,寺院分两座,西边是文昌殿, 东边是逄公庙。文昌殿始建于宋末,殿为单室,堂内仅塑专管人间奉禄的文昌帝君神像。后殿建于明朝,殿为三楹,规模扩大,殿内增塑“天聋、地哑”金童神像。明末清初,该殿被毁,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修,不久又毁于倭寇之手。新中国成立后,恢复文昌殿。

逄公庙始建于殷商时期,传说,杨王为奠基商代帝业而戎马疆场,屡建战功,曾受到朝廷嘉褒。但他恃功骄横,为王已不满足,为谋求霸业,挑起了造反旗帜,率兵进驻逄山,每天操练兵马,敛赋屯粮,扩充实力,准备进攻商都。朝廷命逄王(伯陵)率兵平反,一举攻下逄山。杨王溃败至石门山,派出使者投书申明归正,逄伯陵回书,限杨三日内归降,违期,即进军讨伐。时至三日,不见杨的一兵一卒前来投降,逄王大怒,率兵进石门山讨伐。他登上石门山东顶,听得战鼓咚咚,战马咆哮,遂下令把石门山团团围住, 亲率一支兵马进来,只见“悬羊击鼓,饿马咆槽”,却不见杨的一兵一卒,方知中了“金蝉脱壳”之计,杨率兵早已逃遁无迹。 逄伯陵未能平定叛兵,难向朝廷复命,回到逄山后,跳下悬崖自尽。以后,人们为纪念逄王,修建了逄公庙。

天顺塔建于明天顺三年(1461),为住持僧志善禅师隐庵和尚所建。塔总高7米多,最大1.7米,球形体下莲花座为俯仰式。塔顶较高,座为仰莲式,此塔虽经500多年风雨剥蚀, 石雕磨刻尚显风彩。

这座山崮为太平崮。太平崮东出一脉,形若鳌头,入平原而陡止。阴阳生望形而附会“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说,於是鳌头山就成了建造魁星楼、殿的风水宝地。“魁星”,源於古人对奎星的崇拜,然后又多方附会其说,演化而成。人们认为魁星是掌管文运之神,只有得到它的保佑,朱笔点斗,才能文运亨通,金榜题名,步入仕途,功名利禄双收。如此以来,魁星受到人们的崇拜,特别是读书人。据考证,於明嘉靖间,在鳌头山西段山坳,营建魁星殿。该殿小型单室,间可容人二三,山石砌筑,为无廊厦硬山式。因地偏殿陋、香火清冷,至明末神废,为樵牧遮雨之,清初毁圮无存。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又移址於鳌头山之巅,另行新建,名“魁星楼”,此楼造型风格别致,匠心独具,结构全石,无铜铁灰泥,虽历经近二百载狂风暴雨,仍屹立如昨。真乃鬼斧神工,令人惊叹叫绝。

各位团友,石门坊的游览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合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213d139376baf1ffc4fad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