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研究论文

时间:2023-02-24 02:28: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唐代服饰妆容文化研究

我是人文专业的学生,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研究可以说是专业之内的学科,考古学概论上说考古学是通过野外发掘、调查等手段获取物质材料研究历史,从而更好的了解古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满足探求未知的好奇。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研究应该算是考古学的一部分。

看到一件古代物质,首先要弄明白四个“W”和一个“H”,即whatwhywhenwherehow。表述出来就是它是在哪里出土的,何时的物质,用什么做的,质地如何,使用了什么技术,用途是什么。课堂上举了不少例子,涉及纺织、服饰、家具、城市、车马、饮食等,下面我重点从唐代的服饰妆容方面来阐述。

唐代衣裙的款式,从初唐到盛唐在美学风貌上有一个从窄小到宽松肥大的演变过程。 初唐,女性身材适中,发型上流行单刀半翻髻,服饰上流行“襦裙服”。襦裙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是中国古代中原女子的传统装束。襦,一般只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色服装,与此相近的衫,长至胯或更长。

唐代的“襦裙服”包括 :上着短襦或衫,有时外套半臂,下着裙尤其是竖条纹长裙最为流行,或在裙上加围一件短腰裙,肩绕披帛,两端垂在臂旁,也有把披帛一端掖入胸前或固定束在裙子系带上的打扮。唐代妇女非常流行“襦裙服”这种配套打扮, 上身襦的领口造型也各不相同,变化丰富,有鸡心领、圆领、方领、斜领等。这种典型的初唐仕女妆束,流行与七世纪中期到后期,尤其是太宗至高宗时期。在龙朔三年(663)新城长公主墓壁画,初唐贞观五年李寿墓、神龙二年懿德太子墓,一直到开元年间的薛儆墓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形象。

妆容上没有太多修饰,只在面部贴假靥和额黄。所谓假靥,通常是指贴在嘴唇两侧的面颊上的花钿,人工地模仿出,或者也可以说,指点出女性微笑时的靥涡。假靥的颜色很多,有翠绿,黑色和其他许多颜色,不过最流行的还是用金箔做成的“金钿”,这也成为许多诗人词人笔下的优美词句——“腻粉半沾金靥子”(孙光宪《浣溪沙》,“时将纤手匀红脸,笑拈金靥”(毛熙震《后庭花》。但是在人的活动中,贴上去的假靥不一定能很牢靠地依附,有时不免剥落下来,这样的场景更带给人无尽的遐想,也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在进步,社会风气日渐开化,预示着盛唐之风即将到来。

盛唐时期,“风姿以健美丰硕为尚”,妇女身材趋于丰满圆润,这种新趋势反映到服装样式方面,流行大髻宽衣,装饰也开始变的繁复。发型上流行单刀髻,双刀髻,三环髻和半翻髻等,花样繁多,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职业也有区别,据说杨贵妃最喜欢的是一种名为玉环飞仙髻的发式。

服装上流行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里面不穿内衣,把一半的前胸都坦露出来,可见女性胸前的乳沟,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从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的流行遍及黎庶,这是中国服饰演变史上一种大胆的性感设计,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思想的开明以及时尚的开放。下装的穿着上把裙腰提高至腋下,以绸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盛唐时期,穿“半臂”已成为一种时尚,“披帛”依然流行。以轻薄的纱罗裁制,上面印有各式印花图案,缠绕于双臂之间,走起路来,随着手臂的摆动而飘舞。盛唐以后,因社会习尚以丰腴为美,穿半臂的人就逐渐减少。

盛唐时期妆容也越来越繁复,脸上的假靥不仅仅局限于圆形,更有花鸟蝴蝶等等形状,一般也不止贴一对,面颊、颧部、口角甚至还有眉毛等地方都是闪闪的金钿,另外还有“晓霞妆”,又叫“斜红”,就是拿胭脂在太阳穴附近画出一道斜长的红色,工整的像月牙,繁杂的状似伤痕,为了造成残破感,有时还特在其下部,用胭脂晕染成血迹模样。

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又一种反映。开元天宝年间,胡服流行,唐代所谓的“胡服”,不单是指少数民族的服装,还包括大量异国之服。胡服的主要特征是简洁、方便,较典型的波斯胡服,上戴浑脱帽,身着翻领对襟窄袖锦边长袍,下着小口长裤,足登高腰


靴,腰间有若干条小带垂下,叫蹀躞带,原来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装束。这种异族服饰风情,首先在唐宫廷中仿效,后来传到民间,变成社会上普遍流行的服饰。在唐永泰公主石椁线画、唐韦泂墓石椁线画、唐李贤墓壁画、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中都有具体的形象,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穿这类服饰的妇女。

胡服中除了波斯胡服流行的还有回鹘装,特点是宽大的翻折领连衣窄袖长裙,下长曳地,腰际束带,配套的还有回鹘髻的发型。甘肃安西榆林窟第10窟甬道壁画供养人五代曹议金夫人李氏像,甘肃敦煌莫高窟第205窟入口处壁画曹议金夫人供养像,莫高窟第61窟北宋女供养人像都有这种回鹘装的具体形象,由此可推断唐朝确实是流行胡服的年代。?

唐代胡服面料和装饰图案具有中西合璧的纹饰特征。绣有希腊、罗马流行的忍冬纹,波斯的有翼神兽、联珠纹,中西亚的骆驼、狮子等。唐代文化所吸收的外来文化,大大丰富了服饰的面料和图案的种类,使服饰面料更具文化交融带来的新鲜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社会文化的高度发展,也体现了唐代服饰兼收并蓄的一大特点。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服饰图案也更为精巧美观,花鸟、连珠边饰、团花云纹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以红裙最为流行,雍容华贵。这种华丽的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当时流行圆椎抛髻和四环抛髻等高大疏散的发型,上面插满了梳子和装饰物,配饰已经达到累赘的地步。

晚唐女子体态偏于臃肿,衣服也宽大的过头,一件衣服要用三至五帛布,为了配合宽大的衣服,鞋子也要穿前面有高头的为了勾住衣服才能走路,发型也是宽大的高髻和过量的饰物,已经没有了美感,一味的追求极端,晚唐相当流行的“元和时世妆”,即黄面颊、八字眉、贴花钿,沈从文评价这是一种病态的妆容,它与唐代的没落和衰微是分不开的。

无论是初唐盛唐中唐还是晚唐,唐朝服饰在各个时期无不体现一种盛世的象征和华丽的姿态。通过了解唐朝服饰妆容各个时期、各种类别的特点,并且分析它的变化,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唐朝服饰的独到之处,也从一个侧面领略了一个色彩瑰丽空前繁荣而壮美的泱泱大唐。

总而言之,唐代妇女服饰之绚丽多彩、华丽灿烂,妆饰之异彩纷呈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相联系。它是历代妇女服饰中的佼佼者,我们从中可以深深感到浓烈的民族精神和高度的开放性,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第一次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展示自我形象,抒发充满朝气、自由的精神风貌。唐代妇女服饰艺术作为唐朝文化及其精神的载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影响深远,反映出唐代文化的多元性、兼容性和独特性,其中的元素依然可以从当下的服饰中找到影子,对我们学习美术史或者设计仍有借鉴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2192a03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