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不舍昼夜 作者:邓海建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9年第19期 熠熠星空之间、渺渺时空之际,人类浩荡前行的每一步,始终不曾停止“抬望眼”。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百年来,我们对未知的敬畏与信仰,早已超越了智慧与思考的分量。从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到电影《星际穿越》中的光环,从爱因斯坦的方程式到中科院专家的构想……1968年美国天文学家惠勒在一个报告里提出的“黑洞”之词,在事件视界望远镜(EHT)之下,终于从神秘的语汇化为具象的图案——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在全球六地同步发布。这是宇宙探索的大事,这是天文爱好者的幸事,这是全人类围观的盛事。 人之所以为人,不只会低头走路,还会抬头望天。一切诗意的美好,一切感性的情操,皆攀缘着这种“冥冥之中”“理性之外”的好奇而生出温润的枝枝蔓蔓。康德有言,“有二事焉,恒然于心;敬之畏之,日省日甚:外乎者如璀璨星穹,内在者犹道德律令。”自然律和道德律,值得惊叹和敬畏。而在浩渺未知的大自然之间,哪怕只是感悟“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的辩证与激越,亦是指引人类在文明路上勇往直前的本源。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今天或许也可以说,正是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人类才会不断进化,地球才会因此美好。 作为科学界大IP的黑洞,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将之来龙去脉搞懂,但这并不妨碍全人类为这张照片而激动、而疯狂。就像伽利略的望远镜照破了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一样,人类对世界、对自然、对人自身的宏观与微观探索,总是在文明的认知版图上一次次拨乱反正、一步步开疆辟土。这个过程也许是筚路蓝缕的,抑或是头破血流的,甚至是险象环生的,但始终有人为真知而摒弃门户与界别的成见、跳脱世俗与传统的窠臼,协力为探求未知世界而孜孜以求。 这一张黑洞照片,我们等待了很多年。发现黑洞不易,给它拍照更难。从海量数据里打捞出黑洞的真切模样,哪怕只是几个像素点,亦“犹如在地球上看月球上的橙子”。 今天,我们看见了;是的,因为今天的看见,我们还想看到更多、看得更广。 这是一首协奏中的交响:全球30多个研究所、200多名科学家,为黑洞的真容而倾心倾力;这是一程起点上的登峰:无数知名不知名的早期天文学家、发表广义相对论的爱因斯坦、获得黑洞存在证据的引力波项目团队……有了他们的第一步,才有了我们的新一步。也许人类是孤独的,但对未知的探索和努力,让我们变得格外澎湃而温暖。 有人说,当人类开始仰望星空,那么离揭开宇宙的终极奥秘就只一步之遥。好奇心是人类文明的始源,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支点。告别傲慢与自负,奔向星辰与大海,我们也许终会感慨,“真正的神秘,不是世界如何存在,而是世界竟然存在。” 这一张照亮人类探索未来之脸的黑洞照片,或会让我们像孩童一样兴奋,或会让我们像哲人一样怅惘,但终会让我们永不停步,在追逐未知的路上。 (本文原载2019年4月10日澎湃新闻) 观点运用:仰望星空;自然之美;打开对宇宙的新视角;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人类文明上的伟大壮举;第一步和新一步;为人类的探索精神点赞;好奇心,值得呵护的科学精神;合作共赢;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243e5179c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