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一年级美术上册《多彩的秋天》教案及反思 北京版一年级美术上册《多彩的秋天》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秋天里自然界的主要颜色——红、橙、中黄。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秋天。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和表现秋天的美。 教学难点:表现秋天的方法。 教学准备:表现秋天的各种资料,水粉、彩色复印纸、色卡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件(1)(2)(3)](讲故事)有一天,老师带同学们到野外去寻找秋天。小刚说:“秋天是蓝色的”,小兰说:“秋天是黄色的”,丽丽说:“秋天是红色的”。你们说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课件(4)](多彩)板书:多彩的秋天 问:在多彩的秋天里主要的颜色是哪些?(中黄、橙、红) 二、欣赏秋天的景象。(个别画面问:主要颜色是什么?) 请大家欣赏秋天的景象[课件(5)—(12)],同学们大都住在城里,还有许多农村秋天的景象你们不常看到[课件(13)—(19)]。 问:喜欢秋天吗?最喜欢哪些景象?看完这些秋天的景象,想和老师说些什么?能用一句话赞美秋天吗?谁知道都有哪些节日在秋天?(中秋节、重阳节、十月一)这些节日更为秋天增添喜气。 三、秋天的表现方法。这么美的秋天,用什么办法可以表现呢?同桌相互说说。 问:你们想出了什么方法?当你表现秋天时,主要选择色卡中的哪些颜色?(出示色卡)为什么?(红、橙、黄可以代表秋天的颜色) 现在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准备怎样来表现秋天?表现秋天的什么?只要同学们动脑筋,就会想出许多方法。下面同学们看看农民是怎样表现秋天的?[课件(20)—(24)],再看看小朋友们是怎样表现的?[课件(25)—(30)],下面我们就要看看XX班的同学们是怎样表现的?看谁的方法最新颖。开始行动吧!(放音乐——《秋韵》伴奏) 四、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五、介绍作品。(利用实物投影) 谁到前边介绍自己的作品?能给自己的作品起个名字吗?还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前边来?高高举起。在座的同学也将作品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六、小结。(出示树叶贴画) 你们看这幅画是用什么粘贴的?喜欢吗?星期天可以让爸爸妈妈带你们出去采集,但可要注意不要乱踏草坪、乱折树枝。 欣赏评述:1、师生将各组粘贴的“秋天的树”组织在一起,形成“小树林”。共同欣赏,体会用颜色能表现出我们对秋天的感受。 2、请学生用一句话或一首小诗赞美秋天。 3、赏析画家用色彩表现秋天的作品。 板书设计: 多彩的秋天 红橙黄 课后反思: 第二节: 1.师生在课前准备一些多角度反映秋天人们生活的图片、艺术作品。 2、课上,教师首先播放反映秋天是人们欢度节日、喜迎丰收……等内容的录像片。结合大家带来的各种资料,小组同学一起讨论秋天里的趣事。 3.展示表现秋天趣事的学生美术作品,赏析第21页的范作,师生分析其作画方法。 4.师生讨论如何画一幅表现“多彩的秋天”的画。 5.个人或集体共同完成一幅秋天的作业。 6.同学之间相互介绍自己的作品。 7.赏析中外画家表现秋天的绘画作品,师生讨论:这些作品从哪方面表现了秋天的美。 8.观看冬、春、夏的录像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其它季节的美感,号召学生课后进行表现。 根据课前准备的工具、材料(纸团、毛笔、水粉……)。 小组研究:①第20、21页上学生作业是用什么方法画出来的? ②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现秋天的色彩? 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现出秋天的色彩。 欣赏评述:展示学生作业欣赏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多彩的秋天(二) 课后反思:学生用了多种方法表现出了秋天的多姿多彩,画面效果好,色彩和谐。 第三节 1.师生在课前准备一些多角度反映秋天人们生活的图片、艺术作品。 2、课上,教师首先播放反映秋天是人们欢度节日、喜迎丰收……等内容的录像片。结合大家带来的`各种资料,小组同学一起讨论秋天里的趣事。 3.展示表现秋天趣事的学生美术作品,赏析第21页的范作,师生分析其作画方法。 4.学生以上节课的作业为背景,用粘贴、绘画或贴画结合的方法表现秋天里的趣事。 5.教师播放表现秋天的音乐。 6.小结:同学之间相互观摩作业,并结合自己的作品抒发对秋天的感受。 7.赏析中外画家表现秋天的绘画作品,师生讨论:这些作品从哪方面表现了秋天的美。 8.观看冬、春、夏的录像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其它季节的美感,号召学生课后进行表现。 教师辅导:利用一些优秀的学生作业及教材中的学生作品与学生一起分析其表现方法,如果采用的是粘贴或贴画结合的表现形式,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主要景物、人物与背景的颜色要区别开。 欣赏评述:展示学生作业欣赏教师小结课后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板书设计:多彩的秋天(三) 展示学生作品 教学反思:学生用了粘贴的方法表现出了秋天的色彩和情趣,画面效果好,色彩和谐,但仍有些作品的人物与背景的颜色没有区别开,且学生的粘贴速度较慢,有没完成作业的现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28ce5229c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