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简答题

时间:2023-02-08 20:24: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

2.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

3.简述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

4.简述对待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主要表现 5.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

7.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 8.简答现代地理学对中国自然区域的划分。 9.先秦时期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 10.用自然的三大成就

11.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12.《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这四个地区是 13.简述秦汉时期打击匈奴的不同后果。 14.简述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

15.简述两汉朝延选取拔官员的文化标准。 16.简述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 17.简述南朝士族统治及士族文化的形成原因 18.简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19.简述唐朝时南方经济的高涨 20.简述北宋新党旧党的分歧

2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什么/2 2.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 23.简述朱元璋的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

24.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 25.简述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

26.简答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文化价值。 27.简述南、北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 28.建筑农政思想的历史地位。 29.简述市商贸易的方式。 30.简述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

31.简述居住建筑格局与文化的关系 32.中国传统社会中,居室建筑仪式的文化含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33.简述我国群体饮食的主要表现。 34.建筑人生礼仪中的四次换装仪式。 35.简述交通工具的习俗传承。

36.简述社区与地方圣地活动主要特征 37.简要评述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 38.简述本草之学的含义。

39.简释“列爵惟五,分土惟三”的含义

40.简述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渗透的主要表现

41.简答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

42.简述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的表现

43.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提出的无论是什么?

44.简答天神祭祀、地神祭祀和人神祭祀。 45.简答中国古代社会家事的主要内容。 46.简单比较类比和类推

47.简述佛教的形式与基本教义 48.简述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

49.简述儒家理想的人格的两个层次 50.简述戏曲的发展历程

51.简述中国古典舞蹈的三个特点

53.简答中国境内的语言课归属几个语系 52.简答中国画的特点

54.简答建国后对普通话的界定

55.简答“域外方言”是指哪几种语言

56.简答日本、朝鲜、越南依照汉字创造的文字 57.简述近代否定派否定汉字的理由 58.简述传统识字读物的三个特点 59.简述字谜的作用

60.简述近代在“中西古今”论争中“两派”的主要情况。

61.简述陈独秀“七期”之说的七个阶段

62.简述一个美国学者总结的中国科举制度五大优越

63.简述20世纪文化论争的三个焦点问题

64.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趋势的最重要三种思想 65.简述鼎盛时期新儒家的特征

66.简述对向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态度 67.简述元朝时期南北文化对峙的新变化 68.简述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布情况 69.简述“家天下”的政权模式 70.简述荀子的“约定俗成”理论

1简答广义的文化的定义及定义的三个要点。 2简答狭义的文化的定义及定义的三个要点。 3简述中国文化性质。

4简述两个文化层面及其相互关系。

5简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应达到的目的。 6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7简述中国历史上的人群分布。 8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9简述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10简要评述地域文化的重要作用。 11简述古代保护自然的措施。

12新石器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写出这三个时期的名称及它们所在的时间。 13简述分封制的历史作用。

14简述西周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15简述百家争鸣的特点。

16简述“百家争鸣”中重要几家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思想特征。

17简述汉武帝中央集权制措施。 18简述开发江南的过程。

19简要评述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 20简述唐朝的北方文化背景及其作用。

21简要评述唐朝在民族关系上开放精神的体现及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22简述“两税法”的作用。

23简述唐宋时期市井文化的兴起。 24简述元朝的经济政策。

25简述元朝时期的文人与戏剧。

26简介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情况。 27简述西方对中国的介绍和对中国的学习。 28简答明清社会经济迟滞的原因。 29简述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

30简要评述明朝士大夫群体的分野及学术活动。 31简介“三先生”的思想与著作。

32简述中国生产经济文化的核心特征。 33简述农耕灌溉文化的含义。 34简述农耕灌溉文化的主要部分。

35简述农业岁时历法的文化价值。 达榆林、府谷一带。从中原向西南、东北也都有着可36简述农事信仰的文化意义。 能形成交通的便利条件。这些都形成着中国大陆内在37简介农耕仪式的类型和功能。 的统一性。因此我们说,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38简述农书对农耕文化思潮的概括。 交流的范围及交流者之间差异越大,则对文化的发展39简介我国民族商业的两个文化特点。 就越有利。

40简述市商贸易的四种模式。 7.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 答:41简介市商的经营之道。 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是由暖变冷,大致分为四42简单例举古代的营业习俗。

个大的时期:①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43简述历史传说解释工匠的三个特点。 1100年,下限正好在商朝末年。②寒暖交错期。从公44简介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 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下限到明朝初期。②方45简述饮食行为的文化含义。 志时期,又叫寒冷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46简介中国长期流传的饮食观念。

下限到清朝末年。④仪器观测期。从公元1900年到47简述构成服饰二重性格的五种要素。 现在。

48简介服饰形制的四种基本类型。 8.简答现代地理学对中国自然区域的划分。1东部49简述交通旅行业的习俗传承。 季风区。2、西北干旱区3、青藏高寒区。

50简述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

9.先秦时期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答:即源于齐鲁的51简答家族共同体的两个主要文化功能及地缘合作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的法家文化和源于南的三个方面。

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

52简介阴阳合历。

10.用自然的三大成就1土地的开垦 2水利的兴修 53简介中医药的三大学说。 3、运河的开凿

54简答宗法制的特点。

11.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1、过分开垦土地、采伐55简单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林木引起的水土流失。2、黄河、淮河由利河变为害56简答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

河。3、长江中下游水土流失,泥沙含量逐年增加。 57与察举制比较,科举制的三个明显特点事什么? 12.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58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这四个地区是:关中地面?

区、山东地区、龙门一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59简答礼与俗的区别。 地区。

60简述传统礼俗的特点。

13.简述秦汉时期打击匈奴的不同后果。 答:在秦统61简述礼的调和作用的主要表现。 一中国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业已强大,并趁中原62简述古代婚制的“周公六礼”

内战之际,进占河南(今内蒙伊克昭盟)之地。秦始皇63简答岁时节日礼仪对民众生活的伦理轨范的两重三十二年(公元前215)秦朝军队30万在将军蒙恬意义。

率领下北击匈奴,扫清了阴山以内的匈奴势力。秦在64简答人生婚姻礼仪与家族社会的关系。 黄河以北地区驻扎军队,在河南之地设立郡县,从内65简述家训族规的礼俗规范的三大功能。 地移民三万垦荒守边,并调集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长66简述汉代在整体思维理论方面的成就。 城,对秦王朝政治构成了致命的伤害。但在汉武奇数67简述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的特征。

十年对匈奴的战争中,大的战役有三次,即河南战役、68简介老子对事物转化规律的表述与总结。 河西战役、漠北战役,迫使匈奴向西北边远地区迁徒,69简述先秦时期对辩证思维方法飞归纳。 基本解除了匈奴对汉西北地区的威胁。汉朝打击匈奴70简述中国传统“知行合一”说的特点。 的结果是打通了西域。而著名的“丝绸之路’不仅交71简述中国古代宗教的状况。

流着物质,也沟通了中外的文化,这就是汉朝打击匈72简述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 奴后产生的最重要的结果。

73简述道教的形成与信仰特征。

14.简述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 答:从秦朝建74简述道教对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年里,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75简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

分封制的反复。秦朝实施郡县制,守旧的读书人因反76简述儒家对君子修养的主要要求。 对这一新制度,遭到了坑杀,但分封的观念依然大有77简述古代人对教育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市场。秦末的暴政激起万民的反抗,不少六国贵族的78简答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后人试图利用民心恢复旧制,典型的表现就是项羽以79简答《大学》所提出的古代教育三大目标和八个步“霸王”的身份“封建”天下。就是战胜了项羽的刘骤。

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分封主义者,他的封异性及“非80简述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实践意义。 同姓不王”,都是证明。汉文帝、景帝时期,西汉同81简述启发诱导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 姓分封制相对稳定,不少诸侯国经济文化有声有色,82简要评述尊崇自然审美观念的哲学基础。 如吴国的煮盐冶铸,河间王的致力礼乐、学术,梁国83简要评述文字也是重要的文化事象。 文学之士的网罗等,但是不久矛盾就爆发了。王朝84简述汉语的特点。 在分封诸国时,是把等级和礼法放在首位的,封国任85简述汉字的特点。

何势力和权力方面的增加,都会被视为对朝廷的冒86简述避讳的几种形式。

犯;而诸侯国随着实力的增加也逐渐坐大。双方找不87简要评述孔子“名实”观念。

到共存的平衡点,就只有战争。在西周,封建诸侯所88简述建国后提出的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

以成功,在于当时众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部89简述建国后党和政府对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措施。 族的存在,共同的文化基础尚未形成。这都限制着王90简述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

朝与诸侯必须共存共生。汉代这样的前提已经消失,91简述汉字构形特点为书法艺术提供的条件。 诸侯国只会片面发展自己而不顾朝廷。汉景帝时以吴92简述对汉语共同语的不同叫法。

国为首的“七国之乱”的爆发及其平定,标志着分封93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主要两次交汇的时间和内诸侯做法的彻底过时。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容是什么?

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终94简述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的五个阶段。

得到确立。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 95简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第二次大交汇的特点。 15.简述两汉朝延选取拔官员的文化标准。 答:两汉96简述“四大发明”对世界文化的具体影响。 朝廷选官的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97简述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考试等方法。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98简述“中体西用”的积极意义。

员人才的制度。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99简述“三大文化思潮”的思想分歧及相同之处。 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孝廉即孝于廉吏,是两汉人仕100简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 的正途之一。被举的人一般都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10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建设目士。茂才即秀才,与孝廉同样重要。举人侧重政治才标和基本特征。

干,人数较孝廉为少。贤良方正文学科,目的是广开10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新文化的特征。

言路,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意在选出能“究1.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三科中,孝么? 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在学问。可以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这样说,三科取士是政治,也是文化行为,对化导社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会以道德立身。以学问扬名,有着非常实在的作用。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征辟也是两汉征集贤土为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化的历史观念。

中央地方并行。在中央有皇帝征辟和公府征辟,在地2.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方有州郡的征辟。皇帝的征辟最荣耀,但不经常。公么? 答:人类文化学是以研究全人类文化存在与发府和州郡的征辟是士人主要的人仕途径。因为两汉风展普遍规律为目的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要涉及尚是,有名望的公卿,以能罗致天下名土充当自己的到一部分全人类文化的普遍规律,但它立足于用马克幕僚为荣,所以,天下英才俊士,往往以此作为出身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捷径。汉代的考试是与察举相伴而行的,察举出来的介绍和阐释。

人是否任用,还须经过各种考试,种类有皇帝策试、3.简述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1把传统文化等同公府考试、博士弟子课试等。以上内容就是两汉选择于古代文化,认为激昂就传统就是复古。2、认为传官员的文化标准。

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不能并存的,要实现现代化必须16.简述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 答:统一西晋反传统。3、认为发扬传统要拒绝引进和借鉴。4、认王朝的旋生旋灭,是大一统帝制文化阶段性走到尽头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石截然对立的。

的结果。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但更4.简述对待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主要表现1认为深层的原因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的势力膨胀,根本妨传统的东西是一成不变的。2、一律否定,采用虚无碍着统一王朝的稳固。从主观上看,作为王朝官僚阶的态度。3、不加分析,采用兼收并蓄的态度。 层主干力量的世家大族,未必有意地要分裂,充其量5.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 答:其特点是自只是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但问题出在这个阶层由于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第一阶梯是西部获得了太多的既得利益而变得无所作为、精神腐朽。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自从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来,已经形成“上品大河的发源地。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由于这个阶层高官厚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禄可以世袭,带来的多是腐败的后果。’这后果主要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有两点,一个重要表现是士人的不恤国事,另一个重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要表现是奢侈腐朽。而奢侈的生活要维持,只有一个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地搜刮民财,贪污受贿之风大行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整个中其道。国家如何不亡。所以,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其后果就是:从西汉重儒术起,几百年培育起的一个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对维系社会政治有重要职责的阶层,到汉晋之际,已6.简述中国的地理通道。中国通道,虽然地形多样,经被权力腐蚀,负不起它应负的政治责任,因此,西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几乎没有一个地晋灭亡是必然的。

方是没有发生过人群交流的。由古地理专家从新石器17.简述南朝士族统治及士族文化的形成原因。士族文化遗址的分布,得出这样的结论:大致沿渭水、黄统治:1、东汉以后,是士族操纵地方权力,经西晋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了一条联系东到南北朝时期,中央权力几乎都揽纵在大族手里。2西的交通线。与这条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大族在政治及其他方面的得势,更助长了他们的门阀的交通线,一条在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的曲阳,观念,士庶之别,判若云泥。3、大族的炙手可热,南至河南的新乡,都有仰韶和龙也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埋下了衰亡的根子。表现为在政治事务上变得及其懒址存在。另一条在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更西的一惰,当官一定得是清闲的,任何忙碌的管制通通不干。

条,则在今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穿山越岭,北

精选



士族文化的形成:1、世家大族的心理依据是他们的

书香门第,当他们在政务上懒得多问时,把大量的热情投入到文人的雅事之中。2、南朝的寒门就是当了皇帝,也不忘当诗人,把士子召集在身边,附庸风雅地吟诗弄赋。3、全社会尊重文章日益高涨,后来唐诗的鼎盛在很大程度上是南朝的风尚拖带出来的。4玄风大畅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5、玄学玄理带动了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

18.简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答: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两汉之交传入中国。汉武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最早传入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十分迅速,到三国时,据载在今徐州一带就有成千上万的信众。也大概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人有了正式的出家人,以后人数迅速增多。到了魏晋之际,佛教教义已经以大乘经论为主。大体而言,魏晋南北朝佛教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鸣摩罗什及其学生僧肇;后期以涅架学为主,代表人物是道生。佛教在南北朝的发展,是有南北之分的。在南朝,皇帝和士族对佛教都有极大的热情。皇帝信佛以梁武帝为最甚。他曾经四次出家,大臣每次都用上亿的钱把他赎回。此外如齐代的竞陵王萧子显,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庐江何氏等,都祟奉佛法。不过,南朝士人信佛的特点是“偏于谈理”,这实际是延续了玄学清谈的习惯,他们喜好的是佛教所含的哲理部分;对儒、释、道三家义理往往喜欢作调和之论。南朝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所以在接受外来宗教时显出鲜明的本土色彩。南朝虽然也大兴佛法,但舍身出家的人相对北方而言数量要少很多,而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冲突一般也只表现在理论上。北朝人信佛的特点是“偏于教”,其含义是北朝人的信教重在照佛教所说的去修行,以摆脱轮回,所以特重禅法。这与北朝多内迁的北朝则喜欢立塔造像。建寺院是重视僧人,以便与之论理谈玄;造像则重在礼佛敬神,或往生安乐之士,或求当世福报等。出家在生命的层次,可以摆脱六道轮回;在现实层面,可以摆脱沉生的租税赋役,,所以北朝僧人特别多,到北魏未朝,僧人已经多达两百万人,占当时人口的十分之一。由于大量的人口成为佛教徒,使国家既缺少兵源;又缺少税 源,大量的土地也被控制在寺院中,形成寺院经济,直接妨碍了国家利益。

19.简述唐朝时南方经济的高涨1在许多交通要道,集市贸易空前发展。2、大都市纷纷出现,十分繁荣。3、一些城市随着区域经济的发育而发达起来。4、那些政治色彩浓厚的城市,经济功能越来越大。5、店铺沿街鳞次而立的趋势显著加强。6、货币在交换中比重增大,“僦柜”和“飞钱”出现,宋纸币“交子”也流通起来。

20.简述北宋新党旧党的分歧。答:北宋神宗年间,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以司马光等为首的“旧党”,在对国家的治理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新党想以变法的手段改变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旧党则以“扰民”“生事”“与民争利”为理由反对变法。一般来说,新党代表士大夫积极有为的精神,但旧党也不能简单地视为“反动”。两派的分歧产生于对现实的不同理解。旧党认为,现有政治体制及种种政策本身并无问题,问题出在官员们不能正确执行;而且与其像新法那样向民众开财源,不如从皇帝及朝廷的节约做起。同时旧党许多人更敏锐地注意了“吏治”问题,即王朝各级行政官僚、胥吏实际存在的因循及弄权舞弊的问题。新法必须由人去执行,但有这样一批官僚实际操作,再好的办法也得变质。新党则更多从应当如何—面去思考问题,王安石所设计的方案,如果真正被实行;也的确能起到改善社会的作用;然而问题是他先就遇到了旧党的阻力,此外也正如旧党所说,官僚胥吏们执行新法时的上下其手产生的副作用极大。众多的官员不同意他的变法,王安石就用迎合他的人,变法中营私舞弊现象越发严重。王安石变法一时间起到一定作用,有的措施还被证明行之有效,总的说来却是失败了。但变法本身确实体现了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进取精神;

2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什么/答: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在元朝,原来辽、金治下的臣民被通通视为汉人,久之他们之间原有的区别消失了,部分进入中原的蒙古人逐渐变成农业居民。在元朝中原统治崩溃后,改用汉性,也融合在这北方新形成的汉族之中了。今天的北方人大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裔。同元朝征服者一起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出元代民族融合不同以往的特色。

22.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 答:在元朝,基督教为对付穆斯林,曾努力与蒙古统治者结盟,他们曾多次派使者到蒙古人的大本营和林。1291年,大利方济合会士盂德高维诺乘船到达泉州,数年后又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今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鄂多立克也曾到达北京,在那里建立教堂,信教者高达三万余众,受洗者有六千人。而伊斯兰教在甘肃、新疆、云南及北京等地的广泛传播,也是在元朝开始的。特别是甘肃、新疆一带,作为西域的一部分,那里曾经是佛教东传的通道,现在则变为穆斯林世界。

23.简述朱元璋的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1368年,朱元璋消灭了群雄势力之后,建立起明朝政权。这位下层农民出身的新潮皇帝,缔造他的政治规制时,受着两方面的影响:意识蒙古贵族政治的混乱给他的教训,一是他贫苦乡村生活所经历、见闻的官吏鱼肉小民之信任。替农民作主,是贯穿于朱元璋二十多年皇帝生涯的主导倾向,他是一个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有鉴于元朝宰相的专权,他废除了丞相和元以来的中书省,直接领导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在地方上,重用乡绅限制府、县官员,利用乡绅建立里甲组织。

24.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 1、朱元琅曾发布过“明长幼,厚风俗”的沼书2、大儒方孝孺更明确地说:百姓“好义则易使,从化则畏法”3、清朝则大力提倡“移孝作忠”,利用宗族道德对普遍的民众进行控制。4、族长权力也因政权的支持而变得牢固,其结果是朝廷的专制与宗族的专制联成一气。

25.简述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

答:1、文字狱使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2、学术史本身引起清代学风的变化,在宋儒那里就


有“尊德性”“尊学问”的分歧,在成贤成圣的方式上,有的儒家如朱熹特别强调多学多思;另一派如陆象山,就强调多读书致知对发明心性没有好处甚至有害。后一派的意见在明朝王学兴盛的时代是占了上风的。3、明朝的灭亡,教训了人们只是空谈心理,还应该博学以致用,使考据之学渐渐兴盛起来。

26.简答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文化价值。1、它促成了城市的出现2、它发展了市民文化3、它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视野,引进了城市的信息,同时把地方或民族的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其他地方。

27.简述南、北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答:我国南方和北方的自然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水土资困和灌溉条件不尽一致。因此,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了各自地区生态条件的生产习惯,创造了南北方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南方农业是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耕培水稻,整修田埂、水渠,使用水车等。北方农业是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黍子、高粱、玉米、谷子、稗子、豆类,以犁耕为主和井、渠浇灌等。由于山地丘陵较多,东北地区的林业和牧业都很闻名,同时也发展了农林结合、农牧结合的生产。

28.建筑农政思想的历史地位。答:我国传统农业社会所形成的农政思想其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孔子把“足食”放在统治者管理国家策略的首位,这是一种明确酌农政言论。儒家一直把人口兴旺、农业发达当作管理国家的政治纲领。到唐代,经济昌盛、文化开放,我国再度呈现出东方农业大国的恢弘气象。这一时期农政思想更加兴盛。《天元占经》《四时纂要》是此阶段较重要之文献。宋元明清时农政思想仍占有很大优势。

29.简述市商贸易的方式。

农商兼营。从业者称 摊贩。从事贸易的方式,是把货物摆在道边、路口或集市的地面上,也有 车、挑担或临时设货架的。2、行商经营。即由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 经营方式。3、坐商经营。小者如定点定铺,大者如商号,是一种

买主 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

30.简述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答:1、祖师祟拜,每逢祖师之祭日或收徒拜师、出师立业,或商量大事等都要肉祖师致祭。2、师徒传承有一套行规,不可逾越。3、行业禁忌,如“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技不外传”等等。

31.简述居住建筑格局与文化的关系1、院墙。院墙是居室的外边界,一般由土、石或砖块砌成。用木桩、竹子、芦苇搭建的围墙又叫篱笆墙。在南方还有以树为墙的。屈原的《离骚》、《湘夫人》中不少句子都是用来吟唱当地这种人文功能的。2、庭院。是院墙和居室之间的空地,其用途,一是迎神祭祖,人神相处;二是日常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院落与居室相连接的“审美”装饰,极富文化特色。3、院门。是居室的入口,标志着一个家庭的全体成员的内部认同。也是家庭与社会连接的正式通道。院门也是神灵的把口,古往今来,我国一起盛行着在院门贴上门神画的习俗。4、居室。居室的室内格局,睡处、神位、照明、取暖和贮藏几块。我国很早就有把居室和人伦联系起来的概念,这使居室建造和使用时,采用两种原则:一是以睡处为家庭中最内聚的地方;二是以正房为公共空间,用来远接神祖,接待好友。居室建筑原则,它维系着家庭繁衍和家族的社会利益。5、正房。在住宅格局中,正房是最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正房的建筑高于侧房,一般由家长居住。正房又称堂屋,是家庭待客、议事、举行红白喜酒事和寿诞仪式的地方。正房的核心部位是中堂,中堂供奉“天地君亲师”条幅,挂祖宗家谱,文化含义也很明显。

32.中国传统社会中,居室建筑仪式的文化含义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房屋寄托着人们的幸福与希望和生命的安全感.因此,建筑居室的各种仪式应运而生,居室文化在各种建筑活动中显现出来,1、选址仪式。遵循宫廷、官府、寺庙的“子午向”(即坐北向南)稍偏一些定位,象征着一种社会秩序,表现一种人生哲学2、上梁仪式。—梁是房子的心脏部位,关系全家安全,因此要举行带有浓厚信仰色彩的答谢馈赠仪式。3、房屋落成后的贺新房仪式,这是与古老“避煞”信仰有关的表现。4、放置祖传家具的仪式。5、祭祀家神灶王的仪式,祈祷丰衣足食全家平安。6、搬迁仪式。从前中国人盖房子就扎了根,不轻易搬家,除非万不得已。因之,搬家就成了免灾仪式。

33.简述我国群体饮食的主要表现。(1)仪式饮食。许多传统的信仰仪式都有一套程序:供奉食品、唱诵经词等。这种食品祭祀,先秦就有。它除用于祭祀外,还用于军事、政治、外交和人生仪礼,人生红、白事和寿诞等民间延续至今。(2)阶层饮食饮食受经济条件限制。古代把上层阶级称为“食肉者”,把庶民百姓喻为“食荣者”,这反映了饮食的阶层性。(3)节日饮食。春节的饺子、十五的元宵等是中国人始统节日时品尝的特殊食品。节月食品能体现群体之间的分享、庆祝、纳吉、驱邪等行为,凝聚着多种乎民精神。节日饮食有各种讲究,行为上的讲究是强调合家团聚,并伴随首相应的祭招仪式。观念上的讲究是求吉利,如春节包饺子要多做,要剩下,这叫“留余头”做菜有鸡有鱼,表示“吉庆有余”等等。(4)民间组饮食。一种是带有宗教意义的,如办庙会、过善会时的饮食。一种是带有民间习惯法功能的,如解决家庭、村落网的矛盾或商议什么事项等。侗族每年四月初八有本村妇女聚餐的“乌饭节”活动。(5)待客饮食。即以宴会友,这也有一套礼貌做法。(6)馈赠饮食。逢节日、喜庆日或访友会亲往往赠送食品以表达心意。以上饮食行为大都延续至今。

34.建筑人生礼仪中的四次换装仪式。1、诞生礼的换装,由家长给幼儿挂上银圈玉锁之类的饰物,表示把幼儿的魂魄锁在体内,从此长命无恙。2、成年礼的换装,标志着个人经过家庭和社会的认可,进入成年阶段传统汉族男子的成年礼教“加冠”,也称冠礼。冠礼是穿礼服时戴的一种帽子。首先是加缁布冠,其次加皮弁,最后加爵弁。加冠以后方可用字号。女子的成年礼叫“加筓”。筓是用来束发的簪子,女子从此换发作结,表示成熟,要拜见祖先、父母,还要由父母教导侍奉舅姑尊长之礼。3、婚礼的主要功能是建立夫妻关系,繁衍后代,延续家族。我国的婚礼素用红色,代表性能力和血亲生命的世代传递。婚礼上新婚一律着红装,新房内几乎全部用红色装饰渲染喜庆。4、丧服称为“五服”,即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制。五种服制以麻布的粗细来标志家庭成员的地位,强化了丧葬礼仪中的伦理意识。

35.简述交通工具的习俗传承。1、早期的交通工具以48.简述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1、儒佛道的融合成就挑担为主。当一个人不胜负载时,人们发明了二人抬了新儒学——宋明理学,此学把佛、道二教的许多思乃至三人以上合作的新工具。经过驯养的牛、马、驴、想内在化了,因而具备了一定的宗教功能。2、宋明骡等可供人骑用,也成了交通工具。2、车的发明较理学将隋唐佛教的心性理论融入自己的义理之学中,晚。传说黄帝是车的发明者,所以他的名字叫轩辕氏。表明这种义理学的实质是儒家化的佛性理论,因而带由独轮车到装饰豪华的路,另外还有轿,都显示着文着明显的宗教功能。3、宋明理学要达到的目的,是明的进步。3、水路交通工具是船。船的前身是木排、“存天理,灭人欲”。理学家们强调与实行的“半日竹排、葫芦和革囊等。4、桥也是水陆交通工具。我读书,半日坐禅”,“主静、居敬”,“戒惧、慎独”国南北各地的独木桥、木拱桥、石拱桥、溜索桥、藤等即是如此。此种目的与方法,也是有宗教的意识、索桥、铁索桥等,形式多样,他们都在当地的交通中功能灌注于其中的。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9.简述儒家理想的人格的两个层次。儒家所祟尚的36.简述社区与地方圣地活动主要特征?答:社区与理想人格是圣贤。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即地方圣地活动大都有以下特征;1、对神仙、圣贤所圣和贤。圣指圣王,主要是最高统治者追求的人格目在地的崇拜:由祭祀活动而形成庙会。祭祀活动有各标,贤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是一般士大夫和普通百式各样带有表演性的仪式,由各社区民间的朝圣组织姓肪追求的人格目标。

承担,约定俗成,定期举行。2、交换农副产;地方50.简述戏曲的发展历程1.中国戏曲发端于远古时圣地活动不仅仅是庆典祭祀,它往往和商品交换的集期祭祀神鬼的仪式。2.这种仪式便是“后世戏剧的萌市结合在一起,一道朝圣,一道购物,共同参与,使芽”后来,经过汉魏时期的百戏,隋朝时期的歌舞,大家在思想上结成一体。3、赌胜:如触摸寺庙某一民间表演艺术得到了逐步发展。唐代的歌舞戏和参军装饰性建筑物以测运气之好坏,这是一种带有信仰色戏,基本上形成了戏曲的格局。北宋时期的“杂剧”彩的游戏性赌胜败活动。4、吃喝:庙会上的饮食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当时民间出现了专门为地方传统小吃,有特色且物美价廉。五是娱乐:除上演杂剧的勾栏。3.杂剧发展到元代,进入了中国戏观看祭祀式带有娱乐性外,庙会往往要酬神唱戏或民曲的辉煌时期。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间组成的舞蹈活动的赛会,很热闹。

厢记》等。

37.简要评述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1、血缘社会51.简述中国古典舞蹈的三个特点。三个特点:民族的礼俗美德。血缘社会的文化以血缘家族共同体为基性、民俗性和地域性。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舞蹈表现础,结合地缘、社缘关系,形成集体观念和事象。这出不同的风格的特征,而且常常和当地的地方风俗密对形成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文化曾起到积极作用。2切相关,带有明显的地方文化色彩。如北方民族的舞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中国的日常文化观中的一些共蹈往往豪放粗犷,铿锵有力,动作快捷,节奏明显;有共享的文化要素,在 经历了后世社会的淘洗之后,南方民族的舞蹈婀娜多变,自然轻柔,如云似水,优依然保存下来。它使中华民族富有同情心和牺牲精美抒情。这种异差反映了南北民族不同的审美情趣。 神,乐善好施,不计回报,有容乃大,慷慨方正。这52.简答中国画的特点。①追求神似,注重意境。不种民族的性格,值得珍视。3、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要求形象逼真,而强调传神达意;②以墨线为造型的儒家赞美士耕、尚贤举才思想,由于它适应中国农业主要手段,既造型,又表意,还具有独立的形式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因而对上、下阶层③与诗、书、印密切配合。诗文、书法、印章都是独的文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隋唐后,实行科举,寒士立的艺术门类,中国画充分利用它们的艺术特长,使崛起,更塑造了中国人的读书心态和生活道路。在社它们成为自己的有机组成部分,增添了自身的特色。 会各阶层中,耕读成了一种社会理想,也成了进己的53.简答中国境内的语言课归属几个语系。根据语言途径。

之间有无亲缘关系及亲属关系的远近可以将中国境38.简述本草之学的含义。我国药学理论的发现,是内的语言归属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在西汉时期,当时出现了“本草”一词,将药学当做亚语系

一个医学分支,从这时起,药学才具有独立的地位。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语系是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所以中国古代的药学,又称“本草”之学。其内容为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以及群、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的层次。

采集、加工、保存等知识。在较晚出现的本草学著作54.简答建国后对普通话的界定。建国后规定普通话中,还附载了许多配合应用的范例,称为“本草附方”为现代汉族的共同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现在最早的药学专著是南朝道士陶弘景补充修订的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神农本草论》,以后,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花费毕法规范。它现在不仅是汉族的共同语,也是中华民族生心血完成了集祖国药学大成的伟大著作《本草纲的通用语。

目》,为祖国乃至世界医学史提供了一部药学百科全55.简答“域外方言”是指哪几种语言。“域外方言”书。

指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日、朝、越都有大量的39.简释“列爵惟五,分土惟三”的含义。“列爵惟汉语借词。例如:日本直接到明治维新前夕,很多与五”指按诸侯地位的轻重,封地的大小,分为公、侯、西方有关的表示新概念的词语,还是由中国传到日伯、子、男五等 ;“分土惟三”即指上述天子封土本。越南语约百分之九十的词汇来源于汉语。朝鲜人诸侯,诸侯封土大夫,大夫封土于士的土地分封的等直接学习用汉语写成的四书、五经。

级制度。

56.简答日本、朝鲜、越南依照汉字创造的文字。日40.简述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渗透的主本借用汉字作为音符,书写日语,形成了日语音节字要表现。第一,“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宗母。起初用整个汉字,后来简化楷书,取其片断,形法制度原则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第二,亲成片假名;在盛行草书的平安时代,简化草书,形成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第三,宗法原则成为维平假名。这样,日本文字就变成了汉字和假名混合的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

文字。朝鲜创制了谚文,谚文是音位文字,字母近似41.简答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汉代察举制度是中汉字的笔画,每个音节拼成一个方块。越南创造了字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它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出现作喃,字喃一部分借用汉字,一部分是使用汉字会意、了重要的铺垫。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只是一种辅助形声、假借等方法新造字。

手段;由察举而来的士人,没有落选忧虑,对策、射57.简述近代否定派否定汉字的理由1、表意汉字字策等考试只对任职等级发生作用。科举制士人自由报数多、笔画多、缺乏可归纳性而难于记忆,民众无法名应试,不必由官员举荐,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坚持学习,影响教育的普及。2、汉字在长期的历史准,声名威望已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

发展中积淀了太多的形、音、义要素,难以与现代接42.简述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轨。

导思想的表现。其一,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58.简述传统识字读物的三个特点1、知名的知识分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 其二,贯子很注重教材的编写工作。2、儿童教材流行的时间穿“德主刑辅”、“明刑领教”的精神,以德为主,长、范围广。3、注意初学儿童的特点,把识字内容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其三,通过引编成韵语,便于记诵。

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59.简述字谜的作用。字谜具有娱乐性和益智性。人43.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提出的们经常把熟悉的诗文、故事做成谜面,来丰富文化娱无论是什么?1、父子有亲2、君臣有义3、夫妇有别乐生活。同时,字谜是一种智力活动,在猜谜的过程4、长幼有序5、朋友有信

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可使大脑得到锻炼。有时还可44.简答天神祭祀、地神祭祀和人神祭祀。天神祭祀以把字谜作为引语使用,起到交流的目的。

是古代皇家祭祀中的重要祭祀活动,包括天帝祭祀、60.简述近代在“中西古今”论争中“两派”的主要日月星辰祭祀、气象祭祀三种。地神故称地祇,在国情况。顽固派“恶西学如仇”,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家典礼中占有重要位置,地神祭祀蛀牙包括大地祭变”、“纲常伦理不可变”、“孔孟之道不可变;洋祀、社稷祭祀、山川祭祀等。 人神祭礼是人们对血务派则标榜“自强”的洋务新政,并在与西方近代文亲祖先、人文祖先的祭祀,包括宗庙祭祀和祭先王先化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分化出一批具有新观念的知识师。

分子,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45.简答中国古代社会家事的主要内容。1、孝悌。孝61.简述陈独秀“七期”之说的七个阶段1、明之中悌是家族的伦理核心,教训族规首倡孝悌。2、耕读叶,西教初入,知之者极少,信之者为徐光启一人。为本。乡民对娼优隶卒等贱业十分不齿。3、修身。2、清之初世,为中国新旧战争之始。3、清之中世,他包括节俭勤业、尊师重道、正直廉洁、恪守礼教等洋务、西学之名词发现于朝野。4、清之末季,新思修身标准。4、整肃门户。严格区分男女界限,不得想渐拓领土。5、民国初元,新旧之所争论,一部分非礼接谈。5、严守尊卑秩序。6、善择婚姻。注意门优秀国民渐生政治根本问题之觉悟。5、今兹之战,当户对。7、慎选继子。8、丧葬宜俭。

宝爱共和之心,因此勃发。7、民国宪法实行时代。 46.简单比较类比和类推。类比已含有类推,可以发62.简述一个美国学者总结的中国科举制度五大优越展出类推。因而类比思维中包含类推。类推是把两个1、年轻人总是毁于游手好闲,懒懒散散,而持以上有联系的类比排列出来,按照意义发展的顺序逐续不断地工作可以使他们避免误入歧途。2、学习使层往下推导。

他们睿智明察。3、能人为官,即使他们无法杜绝某47.简介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天然些官员贪婪腐败而酿成祸害,至少他们可以注意防止合一,天人交胜、天人之分1、天然合一:起源于无知无法造成的不良后果4、既然官职是授予的,皇西周,是由宋代的张载提出的。意为既要遵循天地运帝就可以十分公正地黜退出那些无能之辈。5、无需行的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2、天人交胜。为审议机构支付费用。

唐代刘禹锡在他所写的三篇《天论》中,提出了天人63.简述20世纪文化论争的三个焦点问题1、关于交胜的观点,使天人关系学说有了新的发展。在自然中国文化特点及其优劣比较。2、关于中国传统实质、方面,天胜过人;在社会方面,人胜过天。3、天人影响和发展规律的批判性反思。3、围绕中国文化现之分:是战国时期的荀子在他的《天论》篇中提出来代化这个核心问题,探讨中国现代化与传统文化、西的。他的原话是:“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方文化的关系。

在这里,“分”是“职分”之意。

64.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趋势的最重要三种思想147.简述佛教的形式与基本教义。佛教与基督教、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2、自由主义的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相传由公园前6“全盘西化论”。3、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 纪至公元前5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悉达65.简述鼎盛时期新儒家的特征。韦政通在《当代新多·乔达摩所创立。佛教徒尊他为释迦摩尼。释迦摩儒家的心态》一文中对这一时期的新儒家特征作过如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5年,与中国孔下的概述:1、以儒家为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干,在子的时代差不多。佛教在当时以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儒家传统里又特重心性之学。2、以中国历史文化为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以众生平等思想反对婆罗门的一精神实体,历史文化之流程即此精神实体之展现。种姓制度,因此很快得以流行。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3肯定道统,以道统为立国之本、文化创造之源。4谛”祛,即“苦、集、灭、道”。

强调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应有敬意和同情。5、富根源感,因此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或一本性。6、有很

精选



深的文化危机意识,但认为危机的造成主要在国人丧失自信。7、富宗教情绪,对复兴中国文化有使命感。 66.简述对向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态度。对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既要学习他们科学的、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腐朽的东西。对中国传统文化业应作具体分析:对传统文化中科学性、民主性的精华,必须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封建性的糟粕则应坚决剔除。

67.简述元朝时期南北文化对峙的新变化。到了元明时期,南北文化对峙的新变化是: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北方在经济上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单一农业经济占上风;而南方早已过了该阶段,并形成了农工商贸全面新旺的局面。

68.简述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布情况1、黄河长江两大流域2、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广大地区。3、其主要文化形态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69.简述“家天下”的政权模式1、所谓“家天下”,是指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旧家庭的代兴与衰亡。2秦始皇子自命为“始皇帝”,希望其家族子孙世代传袭皇位;汉代,刘邦与臣僚约定:“非刘氏而亡,天下共击之。”3、在皇位继承上,历代帝王大多遵循嫡长子继承制。4从秦始皇到清朝帝制结束长达2000年之久,一部中国政治变迁史就是一部家庭统治的兴亡史。

70.简述荀子的“约定俗成”理论。荀子提出的“约定俗成”理论,第一次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正确说明了词的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28d78dc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