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情人节“和”七夕节“之文献综述

时间:2022-05-20 00:16:2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精品文档

大学生的”情人节“和”七夕节“之文献综述

西方的情人节已经悄悄渗透到了中国无数年轻人的心目当中,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之外的又一个重要节日,而且大有越来越狂热之势。由此,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与之相对应的中国人的情人节——七夕节。虽然两个节日属于相同的类型,都是有情人代表爱情的日子,但他们的缘起与发展,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背景。西方情人节是为了纪念公元三世纪时的瓦伦丁,所以在英语中,情人节的直译就是“圣瓦伦丁节”。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历史悠久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此节源于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牛郎织女,因为爱情被称为中国本土的”情人节“。节日夜晚,人们要抬头观看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偷听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据说不仅仅汉族、壮族、满族,朝鲜族也有过”七夕节“的习俗。

西方情人节在近几年成为很多年轻人热衷的节日,对它的重视几乎到了夸张的地步,甚至连很多外国人也觉得中国人的情人节过得有点太疯狂。每当西方”情人节“来临之时,年轻人都会不失时机地互赠爱意,且花样翻新,近乎疯狂;而”七夕节“,却显得异常冷清,鲜见年轻人有什么热情举动,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节日。可以说,过与不过情人节,似乎成了检验一个人是否时尚的反映之一。与此相对,中国传统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七夕节则日益受到冷落。舶来的节日成了香饽饽,而本土的节日则有意无意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那么,年轻人为何热衷于过”情人节“而冷落了”七夕节“呢?

西方的情人节与中国的七夕节属于同一类型的纪念性节日,只是西方的情人节充满了宗教般神圣色彩,而中国的七夕节则具有神话般的浪漫氛围,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和文化蕴含。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西学东渐的文化潮流中,西方的情人节也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可是当这样两个节日在中国大地上相遇、碰撞时,他们却具有了大相径庭的命运。

1,肖维华,杨昭.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探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02.谈到:

影响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多元化文化的影响: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发展也日趋多元化。虽然,多元文化满足了大学生多元的文化需求,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同时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但是多元化也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的状态,他们在文化选择时良莠难辨,甚至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文化追求。 2)学校教育的缺失

国外的中小学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熏陶,而我国由于历史、教育体制的原因,传统文教育一直都较为薄弱。我国的传统节日伴随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富有一定的民族意义,而现在的大学生能说清道明的却很少。 3)文化底蕴的缺失

大学生正处于认知和情感的转型时期,西方节日的浪漫情调和轻松气氛与大学生的情感表达相契合,其节日形式、节日精神也非常贴近大学生张扬、时尚、个性的心理特点,西方洋节作为一种“舶来品”,其新鲜格调受到大学生青睐。

1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以上几点大体上说明了西方节日为什么会在中国大学生中掀起狂热浪潮,但西方的情人节,不光是在中国,甚至是在全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节日了。这也是因为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浸染的同时,作为经济的附属品的文化也如同好莱坞一样传播并占据了新一代青年人的身心,新一代青年人在追求西方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自然而然的追随着西方的文化潮流,这一点是最为主要的,并不能一概认定是西方文化带来的不利因素。

2李蜜.中西方重大节日对比研究 .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期谈到: 由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国的情人节是借助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涵蓄的表达着对忠贞爱情的憧憬与渴求。而西方情人节则是大胆的、直白的、具有浓郁浪漫色彩。当今,随着人们在思想上、人性上的开放,中国具有独特风格的情人节,即七夕节,也慢慢的变得丰富而浪漫,并且现在许多年轻人也对从西方的舶来“情人节”十分感兴趣。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明显差异首先表现在宗教信仰不同,其次是伦理文化不同,然后中西方人们在感情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中国人细腻含蓄的倾向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接受礼物的方式和态度也不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西方人也表现出迥异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迟一番,表现的无可奈何地被强迫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各个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在相互渗透。在多元化相互交流与渗透的现实生活中,西方文明无疑显示了强劲的输出优势。对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及融合产生最重要的作用的,其实是一种文化是否具有普适性与包容性,这又与该文化的生存形态及所赖以产生的社会土壤密切相关。在未来的日子里,作为群体的西方人大概不会诸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具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当然,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我们希望通过了解各个国家、不同民族的节日,建造了解其民族文化的桥梁,各国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入。希望通过这些“故事”和“由来“ ,让朋友们在欢度节日的时候,在历史的长河中,拾起一些文化的结晶,领略人类共赞的勤劳、勇敢、正直和善良。

从李蜜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大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不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西方文化的入侵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冲击却没有过于提到,因此,在挖掘与提升文化内涵的同时,我们需要坚守节日文化的民族特色,走中国特色的节日文化之路。这也是在跨文化传播中保持自身优势的内在要求。在多元文化语境下,西方节日对我国的传统节日造成了强大的冲击,节日的西化现象日益凸现,本土节日文化正面临着日渐式微以及失去其民族个性的危机。这种局面也为我们保护本土节日文化,坚守节日文化的民族个性敲响了警钟。

3 马力.中西“情人节”之探源和比较.西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毕业论.2008谈到:

”七夕节“和”情人节“都是人们情感的一种寄托,虽然二者都有极深的文化内涵,不过相比之下,中国”七夕节“不是重在对现代人情感世界的表达,而是侧重于对牛郎织女传说感情的纪念,是一种追忆和怀念式的情感;而西方”情人节“正与此相反。西方的”情人节“是从信史中来,结合现实更为密切,让你们可以借助”情人节“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能更好地体现现代生活节奏和流行趋势;而且中国庆祝方式过

2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于繁琐和落伍,吃还是中国节日的主题。这就使中国”七夕节“成为脱离现实的俗文化的产物;西方”“情人节更多充满了现代人文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情趣和氛围。中、西”情人节“的比较,也从中折射出东西方人性格方面的差异,中国人性格比较内敛,在情感上常羞于启齿和表达;而西方人则大胆奔放,不注重吃喝,过节情趣高雅,而是注重形式的简约和浪漫。西方”情人节“很好地处理了俗因时变的理念,很好地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推动了现代年轻人对西方”情人节“的认知,而中国”情人节“由于不合时宜也只能流落民间,仍然没有成为主流节日。当然西方节日的兴盛也与其商业化的运作和炒作模式分不开。

从马力的论文分析不难看出,西方文化适合当代时代主流,适合现代年轻人的性格发展,这些都离不开媒体和文化的炒作。而我国传统的”七夕“情人节却由于跟不上时代发展而被忽略。因此,我国在传统节日的教育和宣传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在创新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和表现形式方面还需要一些改进和突破。但是,过分注重对传统”七夕节“的变革和创新是否能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就不得而知了,所以,在宣传和普及民俗文化的同时能保持原有节日的本色也是十分重要的。

4、张海艳.传统节日文化的大众传媒解读——从“七夕“到“中国情人节”.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8.谈到:"中国情人节”的思考:作为“中国情人节”的七夕节,实际上面临着西方情人节先入为主、蔚然成风的压力,在文化对话中处于弱势地位。文化对话中要求对话与被要求对话的双方或多方,事实上处于一个强势与弱势的关系格局中,对话的弱势一方经常处在一种接受别的文化系统的基本理念、制度安排与生活方式的被动境地。当代的文化对话中,西方文化居于强势地位,它几乎席卷全球,非西方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其中也包括中国文化,,包括中国文化中的节日文化。处于弱势的七夕节要与处于强势的西方情人节相抗衡谈何容易。“中国情人节”的兴起,似乎是以传统文化来抗衡西方文化的入侵。事实上又沦为西方情人节的复制品。但也应该看到,这种对强势文化入侵的抵制,以及对民族文化危机的焦虑,无疑是非常可贵的。

从张海艳的论述中可以看到,我国”七夕节“所面临的文化压力在各个方面都处于弱势。所以,挽救七夕节,不能盲目效仿西方情人节。官方与民间应该通力合作,创设各种条件,使七夕传统节日既不失其文化意蕴,又在新时代下增添新的载体和新的方式,使年轻人在尽情享受西方情人节愉悦的同时,不忘记自己的民族节日七夕节,在对洋节多一份宽容的同时,对传统节日多一份温存和敬意。因为在节日的背后,是我们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认同与尊重。

3欢迎下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291fdd299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