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孔子的比较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孔子与老子 说起孔子和老子,我就想到高中上课时历史老师讲的一个故事.话说那时候孔子一心想向老子学习,一次孔子去拜谒老子,询问老子近来修道进展如何?孔子正准备洗耳恭听,不想老子却张嘴大笑道:“你看我这些牙齿如何?”孔子莫名其妙地看了看老子的牙齿,他的七零八落,早已参差不全了.这时候,老子又伸出自己的舌头问:“那么,我这舌头呢?”孔子仔细看了看老子的舌头眼前灵光乍现,连夸老子先生学识渊博果然名不虚传.那么,老子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他张开嘴让孔子看他牙齿,意在告诉孔子:牙齿虽硬,但是上下碰磨久了,也难免残缺不全;他又让孔子看他舌头,意思是说:舌头虽软,但能以柔克刚,所以至今完整无缺。这个思想在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中也有体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河中的流水虽然柔软,但面对前方的山石,它却能穿山破石,最终把山石都抛在身后,这不是和人的舌头一样的道理吗?其实,在听这个故事之前,我以为孔子和老子不会有什么交集的,因为他们一个是讲究入世的儒家,一个是讲究出世的道家,两者思想是截然不同的。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阅读面的增广,再来看孔子和老子,发现他们除了有一些明显的不同点外,还有着不少相同点.下面就来先讲讲他们之间的相同点. 1、人际关系 他们在面对人际关系上都反对纷争对抗,主张和谐共处。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仁”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孔子重积德,认为“仁”是最重要的最高的道德规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在告诉人们要懂得和他人和谐相处,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的身上.儒家由爱自己家人出发到爱所有人的 “仁者爱人”的理论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准则,被视为人伦关系和谐有序的基本伦理规范.这些思想尽管带有等级森严的封建色彩,但却反映了古时候的人们追求和谐的人伦关系和尊重他人的利益、价值、意志与愿望的人本主义精神。他的这种思想被现代人所推崇,建设和谐社会正是他的这种“仁”的思想。 老子同样这样认为,不仅人要和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也要讲究一种和谐.而他的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正如一句话说得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2、治国问题 老子和孔子都生活于中国历史上大动乱、大变革的春秋时代,他们面对的都是衰微的周王朝,并且统治秩序日益败坏,诸侯之间争战不休,统治者荒淫无道,对百姓横征暴敛,老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这样同样的时代背景使拥有大智慧的他们产生了同一个治国思想,那就是反对君主专制独裁,反对暴政,实现天下安治,这是他们的共同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孔子说过“学而优则仕”,从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政,这是他积极入世的思想,要以天下为己任。对于如何安邦治国,如何为政,孔子有其独到的见解,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孔子认为消除动乱、实现安治最重要的是正名.在孔子看来,社会动乱无序,正是因为乱了名分,没了秩序,所以要“正名”,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只有先做到“修身”,才有可能使得国家安定,统治者更应如此。 老子和孔子一样怀有安邦治国的抱负.那么老子的思想不是“无为”吗?其实老子说的“无为”并不是毫无所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目的,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手段而已.虽然老子和孔子治国的方法不一样,但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想实现国家的安定统一,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不正是如此的没有纷扰的吗? 3、天人关系 孔子和老子都认为天人是一体的,人类来源于自然,又以自然为生存的依托,两者息息相关连,人应当爱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可破坏天人的和谐。“天人合一"是儒家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基本的信念。儒家认为,人是大自然中的一群生命体,是属于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不应该随心所欲地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支配自然。人必须学会尊重自然,爱惜自然。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应把人类放在大自然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主张人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和谐一致,天、地、人一体化.要知道天地万物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若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所以我们对待天地万物应该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 老子出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认为一切事物,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都具有同一性。我们要懂得尊重自然。老子的“道"是一种尊重生命和自然的伦理观,它要求人们的活动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阐述了这个观点。 老子和孔子同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思想家,从宽广的视野、深刻的层次来审视,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在更多更本质的方面是相通的,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深刻影响了中华的民族精神与风格。但是,毕竟二者代表了道家、儒家两大哲学思想的不同流派,孔子和老子在思想方面还是各有其独特的体系和不同的思维个性与风格的. 1、对于礼乐制度的看法 我们都知道孔子一生奔波,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礼乐制度”的实现.那么“礼”是什么呢?“礼”包括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尊卑秩序以及礼仪规矩等等。人的欲望好恶,都由礼来节制。在古时候的人们看来,人与动物的不同就是因为人懂得礼。礼与法有点相似,但又不同,法是强硬的、缺少人情味的,而礼则是有温情的,是与道德、教养相联系的。在法的面前,人考虑的是敢不敢那样做;在礼的面前,人考虑的是应该不应该那样做.礼乐”的目的在于教化,诱导人向善,让社会处于平和的状态中。孔子就是希望恢复“周礼”,通过礼乐制度来教化人,使社会不会发生动荡,国家稳定. 而老子的观点截然相反,他认为自从尧舜用仁爱来治理天下开始,社会被扰乱了,而礼乐制度是造成道德衰微的原因之一。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置身于物质世界之外,不要贪图生活的享受,他否认用礼乐来作为道德的标准,而是以有没有合乎自然来作为标准,从而没有了框架的限定。 2、人生的认知 虽说上面说到孔子和老子一样怀有安邦治国的抱负,但在个人人生认知发展方面两者几乎是相反的两个观点的.孔子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都可以看出。对于人生,孔子是积极进取的态度,他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 老子认为人应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以获得个人内心的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一种不随意插手,任其自然发展的状态,一种不主动干预,而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我觉得这种个人修养,是一种虚怀若谷的境界,与世无争,是不破坏本来的氛围状态的。这一切都是他《道德经》中解释的什么是“道”?即“回归自我的真实",这就是自然了吧。 可以说孔子代表了一个时代,他的思想是超前的,他其中的一些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受用,感染了每一代人,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孔子思想的伟大之处不是一言两语就能概括归纳的。同样的,老子思想博广精深,“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犹如海洋,浩浩汤汤,能讲的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难以采纳万象。思想包罗万象是因为他胸怀博大,既有求和谐的社会构思,又包含对民生关怀的人文情怀,《道德经》中所折射出的老子的影像,不仅仅是一位睿智老人,还是生命的导师.所以说老子思想犹龙,也在说其人“犹龙”。 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异同点还有很多,也不是说看完一遍《论语》和《道德经》就能比较得出来的。而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发现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对立和融合,是有助于我们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因为思想的火花碰撞在一起才会更加耀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2af436e5b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