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事例(疫情、唐宋八大家等)

时间:2022-03-20 01:43: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抗疫年轻医护人员例子

1. “护士长,我的婚礼取消了,请让我上一线。”26岁的闫鹏和妻子陈金阳是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一对“90后”夫妻,本打算21日在老家甘肃举办婚礼,回家机票、婚礼酒席都准备好了。24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连线采访闫鹏时,他刚结束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的清理准备工作。这是他上战场的第十一天,老婆怀孕的第三个月。 “领结婚证很久了,一直忙没办婚礼。终于我俩都得空了,但国家需要我们。”闫鹏说。 “他总说老婆是第一位的,但我知道,他心中患者才是第一位的。”陈金阳说。 “他总说老婆是第一位的,但我知道,他心中患者才是第一位的。”陈金阳说。

2.“我未婚,父母未老,无牵挂,我去一线。”这是27岁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护师李宗育支援武汉的报名“宣言”,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她已工作了整整8天。“幸有爱女学木兰,不计安危赴前线。时时扶杖倚门望,置酒布宴待凯旋。”40年党龄的父亲赋诗赠别。“我知道,爸爸是为我骄傲的。爸爸是退役军人,一直教导我‘家是最小国,没有国哪有家’。”李宗育说。

3.“如果有万一,请帮忙照顾我的父母。”临行前,28岁山东省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于亚群做好了打算:拜托发小照顾父母,并将银行卡密码、钥匙留给远在大连的姐姐。

128日,于亚群出发前往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出发前一天,爷爷去世,匆匆叩首后即奔赴火车站。“现在爸妈正伤心,我又来一线,妈妈流着泪反复叮嘱,一定要平安回来。”于亚群说。“后悔吗?”记者问。“不后悔。选择了护士职业,这就是职责使命。工作中仔细再仔细,努力救治患者、也保护好自己不受感染,这样才有可能帮助更多人。”于亚群说。

4.有害怕,但上战场就是战士——“做一个真正的人间天使”

“爸妈,你们知道病人看我的目光吗?那眼神里透出的是对我们的感谢和信任,对健康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渴望,而在她们眼里,我们就是她们生存下去的希望。”21日,29岁的湖南省直中医医院主管护师周琴提笔写下家书。当天是周琴在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医院工作的第九天。因害怕父母担心,她没有告知父母前往一线,到达后才报平安。 “说不怕是假的,但在使命面前,‘害怕’只能放下。”周琴说。

5.“有害怕,但也要乐观面对,总要给生活添点色彩。”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护士钟永建说,他特意在战友张冀伟的防护服上写下“青羊区吴彦祖”几个字。27岁的钟永建和25岁的张冀伟是大学时的上下铺兄弟,医院同一科室的队友。这次,他们又是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红区”的战友。“来之前确实有心担心,怕被感染,也怕不会操作新设备。”经过多次培训,钟永建已能驾轻就熟使用设备。他说,按规范做好防护就不害怕了,“现在想想,当初的害怕,应该是对未知的恐惧吧。”

6.“看到病人那一刻,没时间去思考别的,好像又回到原单位的病房。”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江北医院,24岁的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护士邢小艺说,武汉人的热情、队友的刚强,给了她战胜困难的勇气与信心。“年纪这么小呦,跟我家小女一样大,有事情跟阿姨讲,阿姨帮你们解决。”来武汉的第一天,酒店保洁阿姨用武汉话关心邢小艺。

那一刻,她好温暖。“直面危难,我们学会了成长。为了武汉人民,为了一起战斗的战友,一定会努力工作,做一个真正的人间天使。”邢小艺说。

7.是青年,也是主人翁——“递交申请书,是对自己的激励”

“儿时从军梦,如今赴红区。我从未后悔,而且更加坚定,这就是我的职责和信仰!”130日,28岁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师陈萍再次提交入党申请书。126日,陈萍到达武汉市第九医院开展护理工作,在休息时间,她制作《不放弃》短视频,为战友们加油鼓劲。她说,在抗疫一线递交入党申请书,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更是激励自己以共产党员的标准,勇当尖兵。

8.在宜昌市夷陵医院,15名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7人是“90后”,29岁护士黄昊是其中一员。“医院里,很多快退休的老党员主动请缨上一线。那一刻,看到了共产党员的担当。”她说,儿子马上满四岁,她也希望自己成为这场战役中的战士,顶天立地,成为儿子的骄傲。

9.在湖南首批137名援鄂医疗队队员中,有35位“90后”。抗疫一线入党的名单里,有一名“90后”,名叫吴立伟。“我是护理组组长,带着9名战友战斗、安全凯旋是我的责任,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在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医院,29岁的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护士吴立伟说。

10. 122日凌晨1点多,武汉市中心医院28岁的王涛下夜班后,脱下厚厚的防护服,摘下手套,用手机拍下了自己习以为常的手,“手上出汗很多,汗水浸久了就会这样,我和同事的手基本上都是这样。”王涛之前一直在手术室工作,这个月主动报名参与抗疫一线救治和身边医护同事携手作战。 二.唐宋八大家 1.韩愈

1)韩愈勇于改错

韩愈是唐代著名诗人,才华横溢,才名四播,但有一个明显的毛病,就是不能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且生活不检点,


喜欢赌博。张籍结识韩愈后,发现了他的这一毛病,就一再写信给他,直言不讳地提出忠告和批评,最终促使韩愈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毛病。

韩愈在给张籍的回信中表示:“当更思而悔之耳”,“敢不承教?”他们的友谊并没有因为开展批评而断送,反而在这种批评中得以不断地加深。

2)韩愈是一个思想观点、政治态度都非常复杂的人,也是一个极富个性与个人主见的人。他既读儒家,又取百家;既坚持儒家道统,又不是孔孟之道的卫道士。这也就形成了他合儒墨,兼名法,以儒为主,杂取百家的丰富思想。然而,在儒释道并行的唐朝,尤以释道之风愈演愈烈的中唐时期,韩愈思想的赞同者,却是寥寥无几也。 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将“佛骨”迎入大内,供奉了3天。在皇帝愚昧嗜佛、百姓盲目拜佛的佛教思想泛滥下,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佞佛热潮。韩愈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种弊端必将更大地加剧社会矛盾,他给唐宪宗上了一篇《论佛骨表》文中大谈佛骨乃“朽秽之物”,视皇帝带头、全国信佛为“伤风败俗”之举。这使唐宪宗龙颜大怒地斥骂韩愈,要立斩韩愈,在宰相和众大臣的竭力营救下,韩愈才免得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

公元819年农历正月,韩愈带着耻辱、忧伤和失望离开长安,路过陕西蓝田关时,天正下着大雪,又传来了他的家人遭受株连被赶出京城、12岁的女儿病死路上的消息,悲愤万分的韩愈挥笔写下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的诗句,道出了他被贬谪潮州的种种原委。 2.柳宗元

柳宗元,在永州游历写“永州八记”寄情山水,心归自然

柳宗元心里关切着百姓,常常到民间去考察百姓的生活。永州出产一种很毒的蛇,把它风干制成药,可以医治许多疾病。他特地访问了一个姓蒋的以捕蛇作为职业的农民。那个姓蒋的农民说:“我的祖父因为捕毒蛇,稍不小心被毒死了;的父亲也是这样死的;我捕毒蛇已经有十二年了,差一点死去的次数也有好多次了……”他说着说着,脸色变得悲哀起来。柳宗元看他痛苦的样子,非常同情,就说:“你既然怨恨捕蛇,那么我去跟当官的说一说,更换这个捕蛇差役,恢复原来的赋税,怎么样?”不料那个姓蒋的慌忙摇着手,更加悲伤了,他说:“您千万别这样!我虽然苦,但是比我的邻居要好多了。我只要捕到蛇,还能太太平平过日子。我的邻居们天天有死亡的危险啊!我就算因为捕毒蛇死了,也要比我的邻居们死得晚一些……”柳宗元听了非常有触动,写了一篇名为《捕蛇者说》的文章。他由衷地说:“官府的赋税对人民的毒害原来比毒蛇还厉害啊! 3.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如此流动而连贯的节奏,深婉而细密的诗风,显然不同于唐人所创作的各类诗歌,那么,它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作诗新路呢?让我们认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

幼年丧父,家贫力学;仕途多舛,不坠其志。倡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开创一代“诗话之体”文风。主张“文以明道”,力倡“简洁流畅”。他的《醉翁亭记》流传千古,妇孺皆知;他的门下学徒多有巨擘,无人匹敌。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敬意走近这位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欧阳修。 4.苏轼 1057年,22岁的苏轼和19岁的弟弟苏辙在其父苏洵带领下进京赴试,在仁宗皇帝举行的殿试考试中,双双考中进士,名震京师,可谓少年得志。当时的大文学家、宰相欧阳修在读到苏轼的文章时说:“看他的文章,我的汗都快下来了,再过三十年,就没人知道我了,而只知道他了。”仁宗皇帝更是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儿孙选了两个好宰相。”

苏辙和苏轼兄弟俩都是京官,苏辙任尚书右丞,苏轼任翰林学士丞旨。有一个人同他们是旧交,想求取官职。他在苏辙那边呆了很长时间没有如愿,便满怀希望转到苏轼这边来。他说:“我很想在翰林学士院谋个职,请你帮忙说几句话。”苏轼未置可否,却讲起了故事:“过去,有个穷得叮当响的人去盗墓。棺材里坐着个赤条条的人,他对盗墓者说:我是汉代的杨王孙哪!临死的时候,我嘱咐儿子实行裸葬。所以,没有钱周济你呀!盗墓的又花了好大力气掘开另一座坟,里面的人打扮像国君。死者自我介绍:我是汉文帝。驾崩之前,我留下遗诏叫臣下不要用金玉财宝陪葬。这里连器皿都是陶制的,你能得到什么呢?盗墓者见旁边还有紧紧相连的两座坟,便掘开了左边的那座。死者皮包骨头,眼珠深深地凹在眼眶里。他说:我是伯夷,你没有听说吗?我是饿死在首阳山的,你想想看,饿死的人身上能有分文吗?盗墓的还想挖右边那座坟,伯夷好心相劝:那是我的哥哥叔齐。我这个做弟弟的瘦成这个样子,他还能像个人吗? 苏轼拿这个故事作比喻:伯夷是苏辙,叔齐是自己;苏辙满足不了你的要求,我苏轼就能满足吗?还是不要张口吧!朋友会意,竟忍不住笑了起来。 5苏辙

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

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稳,不如改一改。”苏轼问:“怎么改?”苏辙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


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稳,齐声叫好。从此,苏辙也远近闻名了。 6.苏洵

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7王安石

王安石是位冰清玉洁的伟大人物,他不贪官位。进士及第后,其他人都汲汲奔走要谋求一个馆阁之职或京官留在汴梁,这样提升的机会多。而王安石主动请求到偏远地方任职,来到鄞县(今宁波市)出任县令,其后几次辞京官。

在事业最兴隆之时,坚决辞去相位,回家隐居。他不贪钱财,辞相搬出相府时,所有的官府之物寸草不带。吴夫人特别喜欢那里的一张床,想按照价格付钱买下来,王安石也没有同意,因为他认为,这样将来会说不清楚。王安石不爱女色,终生一妻,更无任何桃色事件,绝无绯闻。

不爱官、不爱财、不爱色,王安石是个地地道道的“三不爱官员”。仅此三项,便可令王安石永享盛名,留名青史。 梁启超最服膺的人便是王安石,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王安石的政治水平、人格操守理解得更是入木三分,因此感叹道:“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认为王安石是夏商周三代以来惟一的完人。我们了解了王安石的为人处世,不得不佩服梁启超的眼光。 8.曾巩

曾巩的文章初看起来没啥文采,但深入研究却发现满满都是干货。

因为曾巩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文人,他更是一位勤政务实的基层官员。面对民间疾苦,别的文人还在琢磨着怎么字斟句酌发感慨,曾巩已经撸着袖子干开了。 这样一个人,写出来的文章自然质朴无华。

曾巩并非没有文采,他也曾给皇上撰写过制诰,文辞华丽流畅,气势慑人。他不是没有能力走华丽路线,他只是不愿意。

曾巩是一位有理想的大儒,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认为写作是为了立志明道,认为“文章之得失,岂不系于治乱哉?”

所以,他更注重文章带给人们的实际意义,而不是文采本身。

他那务实的作风、朴实的文风,深受文人学者推崇,但也正因为此,他常常被大众忽略。

他没有文采熠熠的佳作名篇流传后世,但他那平实质朴的文字,能把是非曲折剖析得一清二楚,能把仁政善举讲解得条清理晰。谁说这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才能?谁又能否认他的文学地位?

可见,不是曾巩的文章没有价值,而是浮躁的我们还没有发现其中的价值,阅世尚浅的我们还没有读懂其中的价值。 朱熹晚生于曾巩数十年,他曾有言:“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30d575441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