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教学“三部曲” 作者:陆胜勇 来源:《广西教育·A版义务教育》 2015年第3期 贺州市昭平县仙回民族中心小学 陆胜勇 【关键词】儿童诗教学 诵读 赏析 创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A-0089-01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其中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这些诗歌生活气息浓厚,内容浅显易懂,大都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审美性格,很受儿童喜爱。教师要重视儿童诗教学,让学生从小读诗、品诗、写诗,让儿童诗成为发展儿童语言的重要资源,从而为儿童营造一个快乐的充满诗意的童年。 一、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儿童诗本身具有节奏欢快、声韵和谐的美感,内容生动活泼,文字自然流畅,充满了童真、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很适合学生诵读或吟诵。要想让学生体悟儿童诗的美感和韵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引领学生诵读。在童诗的教学中,诵读是教学的起点,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反复诵读,读出韵律和美感。如苏教版语文第三册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首儿童叙事诗主要描写了少年对盲婆婆的关心,赞扬了少年尊老爱老的美德,全文语言欢快、流畅,给人积极向上之感。在教学这一课时,笔者主要通过指导学生诵读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学生自由读、熟读的基础上,教师主要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朗读方式上有教师范读、学生互读、引读,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对儿童诗教学兴趣盎然。其次,针对诗歌描写的美感,笔者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乐呵呵”“喜滋滋”等词语,读出文中少年儿童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对盲婆婆的关爱之情。学生不仅读出了美感、韵律,还读出了文章蕴涵的情感。 二、赏析:唤醒学生的言语天性 教材中的儿童诗大都是基于儿童立场、儿童的角度而创作的,诗中的语言用词从儿童审美情趣出发,充满了童真、童趣,易于被儿童所接受。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教师要引领学生就儿童诗进行赏析、品味,感受童趣和童诗之美,唤醒学生的言语感知的天性。如苏教版语文第二册课文《雨点》,这是一首非常简短的儿童诗,诗人通过富有儿童趣味的语言描写了雨点分别落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上的不同形态,从池塘到海洋,由小到大,语言生动形象,贴近儿童的生活感受,充满了浓浓的童真、童趣。在教学这一课时,笔者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等让学生读出儿童诗用词之妙。这样教学,不仅把雨点生动、活泼、调皮、可爱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头脑中,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诗歌明快的节奏感,唤醒了学生的言语天性,从而使学生被诗歌生动有趣的语言所吸引,爱上儿童诗阅读。 三、创作:激活学生的言语表达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读儿童诗多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自然得到了提升。在学生诵读、赏析、品味领略童诗美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结合儿童诗的特点,引领学生走进文学创作的大门,指导学生仿写儿童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激活学生的言语表达,使学生的阅读视野更加丰富。如苏教版语文第四册课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首儿童诗主要描写了孩子们在夏天时的美丽遐想,全文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在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就课文内容反复朗读,然后让学生思考:“我”为什么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学生体会到了小鱼因为有了这把“大伞”遮挡烈日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从中感受到荷叶不光美,还能给小鱼、雨点带来快乐。在学生获得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拓展教学,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说一说:“夏天来了,我想变成什么?”由于有了课文例子做指引,有的学生说:“我想变成一棵大树,为过往的路人遮阴乘凉。”有的学生说:“我想变成可随身携带的风扇,为小朋友们送去凉爽。”在学生创作想象的过程中,这些平常在学生眼里极为平常的事物都被赋予了童真、童趣的色彩。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课文特点和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让学生进行简单创作,逐步内化语言,从而把课文上的语言变为自己的知识,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儿童写诗,诗写儿童。儿童是诗,诗是儿童。”在小学语文童诗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诵读、赏析、创作儿童诗,让儿童诗在学生心中扎根,从而为语文教学营造出诗意的课堂,给儿童创造一个充满诗意的童年。 (责编 杨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317edd653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