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佛教与社会工作 作者:崔蛟音 来源:《商情》2014年第43期 【摘要】专业社会工作从西方引进,若要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开花结果,必须契合中国的实际,真正是社会工作本土化。为此,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相通之处。要想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必须充分开发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 【关键词】佛教 ;社会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在所有社会科学中,最具本土色彩的学科,其面对社会问题时受着具体社会情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其必须注意社会的文化,其发展必须与本土的文化背景相适应,并从中汲取营养。而作为在中国早已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宗教信仰,而是日益广泛的流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变成我们文化底蕴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理所当然应成为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所要借鉴的重要财富之一。 一、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在传入我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无所不包。首先,对思想界的影响,尤其哲学最为重大。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而盛于战国。战国时代,诸子争鸣,各倡其说,使中国哲学思想,极盛一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唐诗宋词中有近十分之一是描写佛教的,更为重要的是在禅宗离尘出世的思想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清淡悠远的文学风格,一千多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推崇。再次,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尤其是绘画和雕塑,数量众多的佛教壁画和雕塑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史上一朵璀璨的奇葩,如浩瀚繁星遍及中华大地。另外,它的传入对中国的语言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一些佛语,如“一尘不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临时抱佛脚”、等都来自佛经、佛语、和佛教故事。此外,佛教对于中国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更是遍及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例如元宵节、腊八节等节日等。如果说:中国社会是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为基础,则佛教之输入,竟使中国社会的基础发生变质,而成为基础之一,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所以,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离不开佛教。 二、佛教的助人思想及实践 在中国两千多年丰富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中,虽然没能像西方一样产生一门专门助人的专业,但其助人的思想及制度却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的进步。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独创了许多令人称赞的具有社会工作理念的救济形式。如古代的悲田院、福田院、居养院、普济堂等。据史料记载在唐代,武后长安年间(701~704年),将此慈善事业纳入政府管理的事务之中,设置了负责检查有关寺院悲田的一切活动的使职。宋徽宗时期,蔡京当政,令全国各地置居养院、安济坊。居养院,收容残疾无家可归者及孤儿。及至清代康熙三十六年寂荣和尚于北京联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络个人捐资购屋26间,设立普济堂更是大大促进了清代的社会福利事业。近代,各种佛教医疗安养设施机构更是遍布全国各地。以1914年净波于常州清凉寺倡办“黄卐慈善会”。为开端各种济生会、佛教孤儿院、佛教医院、僧伽救护队等一系列独具佛教特色的慈善机构。可见在中国,佛教和西方的基督教一样也开创了许多独特的社会救济方式来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三、佛教思想与社会工作价值观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以实践为核心的专业,一方面要注重帮助人的方法与技巧,另一方面也非常强调培养工作者的价值观与伦理操守。他要求社会工作者要在道德的原则下指导下实践。而作一门以伦理道德为主体的宗教,佛教在这方面的经验可以说是相当之丰富。 首先,互相尊重的思想。佛教针对古印度的种姓制度这种把人分为四个等级的不尊重人的社会状况,提出了以“互相尊重”为核心的变革思想,这与社会工作哲学思想的三个假设之中对人的尊重不谋而合。佛教认为,互相尊重是人与人之间最高的关系准则,在实践上应是以首先敬人为主的,如“尊敬于人。”另外佛教还指出引导人去尊重人是信仰佛教的重要目的,不能敬人即不能体现出敬佛,敬人与敬佛是相互统一的关系,“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普贤菩萨行愿品》)还有佛教提出的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互敬关系是“相视当如视佛”;(《大明度经》卷五)“善修和敬,互相尊重。” 其次,平等的思想。即众生皆平等,众生皆具有佛性,皆值得同情怜悯,平等无二,不应该有高低、亲疏之分。平等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思想,人们往往认为它是西方民主的产物,其实不然。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就认识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万物于因果关系上都是平等的,“如来及与法,与有情平等,尊重于佛教,尊有情亦然。立意乃如是,于自无所作,以彼大平等,平等于有情。大意于有情,慈心而供养,发心如佛福,如佛福可得。是故佛法行,佛有情平等。”从平等作为社会准则政治法则自然法则等各方面清楚地阐明了佛教平等的含义。此外,佛教还要求人们积极宣传和推行平等思想,“不分人胜劣,令彼重平等。” 最后,佛教的善恶思想。佛教在中国发展两千余年,对民族道德风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善恶的观念。佛教要求人们应以永不满足的精神追求于善,如“于善法所不生知足,修行善时心无休息。”佛教信仰的终极追求又称为“解脱”,它的真正含义在于使人从罪恶中解脱出来 “若唯行善行等,不行不善行等者,是名解脱。” 由上可以看出佛教各种思想可以为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丰厚的本土思想资源。 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文化过程。在西方的社会工作发展史上,作为西方主体信仰的基督教对其起了决定性作用。而且在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佛教对人们的信仰价值观也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社会工作本土化特别是价值观的本土化与佛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33b22c756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