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伤逝》 文2011级1班 1101020155 张利芬 摘要:《伤逝》是鲁迅先生惟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写于1925年,完成后并没有在当时的报刊上公开发表,而是直接收录在小说集《彷徨》里。《伤逝》的创作是受易卜生的“问题小说”的影响,结合当时个性解放的时代思潮和鲁迅本人坎坷的婚恋经历而以手记的形式创作的,深情地描写了自由恋爱的涓生和子君在种种压力下的悲惨结局。对《伤逝》的解读就意味着对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思考,本文也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分别从文本概括、对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探讨、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探究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伤逝》。 关键词:《伤逝》 文本 爱情悲剧 人物 主题 写于1925年的《伤逝》是鲁迅先生惟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小说以男主人公手记的形式展现了涓生和子君两人美好而又凄婉的爱情故事。对《伤逝》的解读过程其实就是对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思考的过程,阅读《伤逝》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解读。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一、文本概括 解读任何一篇文章都要从题目、作者开始入手,这是解读文章的第一步。题目《伤逝》是什么意思?鲁迅在写作《伤逝》这段时间发生了些什么,有怎样的情感体验?这是我们解读《伤逝》的出发点。“伤逝”到底是什么意思?读了文章过后能得出最浅显的答案:伤子君的去世;伤“我”和子君爱情的消逝。再对文章一仔细思考,还能看出有一层:“虚空”对于自我、对于生命意义的消逝。解读文本必须要熟悉文本。在自由恋爱还不被允许的时代,“我”和子君勇敢的选择了在一起,“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子君的宣言,是那么振聋发聩,连“我”也震惊了,“我”甚至觉得中国女性是有希望的。可当同居以后真正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和灵魂,对她更加了解的时候,“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子君整日地操持家务,不再看书,人也邋遢起来,手也粗糙起来,生活的困苦和思想的差距渐渐冲淡了爱情的幸福。“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我极力地想要在新的开阔的天空中翱翔,可子君却只学到了官太太的习气,她整日地功业只是“吃饭”。在漫无天日的“虚空”的威逼下,“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了子君,“我”对她说了真实—我不爱她了。“我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前行,一如我们将要同居时那样。”可等待子君的却是死,而“我”却也只有在悔恨和悲哀中、在孤独与空虚中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这样凄婉的爱情故事不禁使我们掩卷深思,是什么导致了她们的爱情悲剧? ①二、对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探讨 《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凄婉的爱情故事让人惋惜,对伤逝的解读过程也是探索两人爱情悲剧的过程。很明显,两人最终悲剧的爱情结局是由外在和内在两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110—131. 种原因造成的: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两人的结合方式注定得不到认可;两人结合之后拮据、困顿的生活状况消磨了两人爱情的甜蜜;两个人因为种种生活琐事,爱情得不到更新,随之思想越来越远而最终不得不分开。外在和内在的原因共同导致了两人的爱情悲剧,而且两种原因相互交织、缠绕,外在的压力始终压迫着他们,他们极力挣脱却怎么也挣脱不掉,外在的压力使他们内心更加煎熬,越煎熬的内心越感觉到外在的强大。涓生一个人在会馆时,虽然时常被寂静和空虚袭击,但常常是含着期待的:期待子君的到来。涓生是爱子君的。破屋里充满了涓生的语声,谈家庭专制、男女平等、打破旧习惯,谈泰戈尔、雪莱……子君总是微笑点头,两眼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子君也是崇拜涓生爱涓生的。两人因为相互爱所以勇敢的“打破”了旧习惯而结合,爱情的力量能使他们勇敢战胜一切。可世俗的不理解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已,他们的勇敢对那些轻蔑、嘲笑、冷眼都可以不屑一顾,但他们的日子总是困顿,越来越困顿……经济的压力是他们不可以改变的,是无能为力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涓生想要走出一条新路,而子君却只知道“捶着他的衣角”。子君已经没有以前温婉和顺了,她每天的功业只是吃饭而不再看书,还习得了官太太的一些习惯,还经常给涓生冰冷的神情……涓生只想逃离。两人的隔膜是真正存在的隔膜了。他们的爱情是被贫穷打败的吗?这样看来肯定是的,但也不全是,贫穷仅仅只是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他们两个人就算没有经济的压力也不可能走得太久。子君因为爱或者只是因为崇拜(对于涓生的谈话,她总是微笑点头,从来不发表自己的观点,始终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勇敢地选择了与家人的决裂,对于子君这样的一个“传统”(没有独立生存能力,更没有独立生存的思想)女性来说,她现在已经一无所有,她只有涓生,涓生就是她生活的全部。而涓生呢?涓生是和朋友决裂,和子君与家人的决裂相比,涓生很明显是有后路的。再者,子君是因为涓生的启蒙才会有这样进步的思想,可在一起后,涓生再也没有过启蒙,他看到的只是他对子君的失望。两个人从一开始就不平等,且思想境界从来都没有达到同一个高度,又怎么能长久呢? 三、人物形象分析 文中除了涓生和子君,还有子君的叔子、老小东西、官太太、局里等一些人物,他们都与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处于对立面,涓生和子君是被他们孤立的存在。本文由于篇幅原因只探究涓生和子君两人的人物形象。涓生和子君两人凄婉的悲剧爱情有着他们两人内在的原因,这与他们个人的性格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子君是一个怎样的女性?首先,子君不畏世俗的压力,敢于和家人决裂而勇敢地追求自由爱情,她无疑是有着进步思想的新女性。“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彻底的思想简直比涓生还透彻、坚定。可继续往下读文本,就会疑惑—子君真的是一位思想解放了的新女性吗?两人同居之后不久,涓生为何想逃离那样的生活呢?壁上的雪莱的半身像,子君却不好意思看;子君为了爱情敢于勇敢和涓生同居,但她却从来都没有独立生存的思想,她始终只想靠涓生来养活;困顿的生活使她有怨言,但却从来不和涓生沟通—隐忍;她对涓生冷漠,但当涓生以超过她的程度来回应时,她又温和了;她给小狗取名为“阿随”—还脱不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传统女性观念……子君总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吧。这样看来,子君只有开始是勇敢的,是在涓生的启蒙下变得勇敢起来的,当涓生停止了对她的启蒙,她的思想也就停顿了—她仍然只是一个旧女性。涓生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无疑,涓生是令人讨厌的,他给了子君希望,但在生存的压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3dab93bd15abe23492f4d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