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时期人文画笔墨特点简析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晚明时期人文画笔墨特点简析 王娇艳 (遵义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贵州遵义 563000) 内容提要:晚明时期的文人画的笔墨是一种不可超越的范式,特点明显、艺术性强。主要体现在:晚明时期文人画注重画面中的笔墨变化,笔墨韵味替代了传统的物象造型成为画面中最重要的元素;晚明时期文人画笔墨具有本体自身的美;晚明时期文人画笔墨语言发展具有自律性。 关键词:晚明时期 人文画 笔墨 晚明时期的文人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地位非凡,对今天的中国画有很深的影响。文人画在六朝时期开始萌芽,在中唐时期得到发展,到元代形成比较成熟的状态。晚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动荡时期,文人画正好契合了这种社会环境,它是封建文人士大夫寻求精神寄托的终点,其中带着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和叛离倾向,文人画所具备的这种特征,使其在社会发展没落,世风日下的晚明时期得到充分的发展壮大。社会环境愈发黑暗,文人画反而显得更完整、更强大、更有深度。这体现出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因此,晚明时期的文人画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一个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晚明时期政治比较黑暗,但是在经济上却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较为自由的商业促成了相对完善的市民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为文人画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推动文人画的发展。而这一时期哲学和禅学发展成熟,这对文人画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董其昌那是提出了“南北宗论”和“文人画论”,他认真梳理了中国之前的山水画史,完整地总结出中国画从自然道表现、从具象到抽象、从初级到高级的文人画理论。他提出的“南北宗论”和“文人画理论”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晚明时期人文画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支持。这几点,构成了晚明文人画笔墨特点形成的动因,决定了晚明时期人文画的笔墨走向。晚明是文人画笔墨语言发展一个转型期,那是的笔墨观与之前有很大的差异。其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晚明时期文人画注重画面中的笔墨变化,笔墨韵味替代了传统的物象造型成为画面中最重要的元素。晚明时期的文人画注重画面笔墨、降低丘壑作用。晚明文人画对笔墨形式的高度强调是其绘画语言最为明显的特点。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笔墨效果在作品中的作用并不是一来就有,而是一个从无到有,循序渐进的过程。东晋时期顾恺之创立了“高骨游丝描”,线的运用趋于成熟,齐梁时期谢赫在《画品》中提出“六法”,提到“骨法用笔”,从理论上把线的运用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对墨的重视则要再晚一些,在唐、五代其笔墨语言主要是作为造型的手段,郭熙提出“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研究了笔墨,当时笔墨也还没有独立的美学意义和价值。到元代文人画是从属于客观物象的,当时认为客观物象只要画得纯熟,自然笔法就会出现。后来元代出现了“以书入画”的风尚,逐渐影响到晚明绘文人画中的笔墨表达,重视画中的笔墨变化。呈现出文人画笔墨效果自身的审美价值,实现画面中笔墨的艺术韵味和真正独立。董其昌提出“以蹊径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画山水决不如画”。从他的理论思想和绘画实践当中可以看到晚明中国文人画笔墨语言的变化。笔墨韵味替代了造型准则,实现笔墨语本自身的审美意味。 通过研究晚明时期文人画作品可以看出其笔墨特质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笔墨的运用有主体性。前面提到山水画当中的用笔在唐宋时期是为客观物象服务的,到元代文人画的用笔开始摆脱形的束缚,在其中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主观感觉,晚明董其昌集南宗大成,用笔方 1 面完全自由,实现笔墨主观性在画面中的主体地位,用笔灵活精妙,极具情趣。其次,笔墨的运用有随机性。随机性即为偶然性,是笔墨在绘画过程当中产生的一种不经意的艺术效果,强调笔墨运用的随机性,即是肯定笔墨在绘画中的本体价值,这样的绘画作品往往更感人,有不做作、率性而为的特点。再次,笔墨的运用强调韵味和趣味。笔墨自由了,韵味和趣味自然就会表达出来,笔墨的独立造就了它会具有更多的内涵,能体现出更多的语言,这些语言在晚明人文画家的笔下构成了独特的趣味形式,画家对生活的情趣融入其中,形成了一些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另外,笔墨的运用有体量感。体量是一种力度,笔墨的力度能深入画中,能深入到画面物象的造型当中,能深入到画家的主观情感当中,能深入到观者的眼中及心中。晚明人文画中笔墨的力度在“南宗”和“北宗”的绘画作品当中都有体现,“南宗”的作品柔性主筋,“北宗”的作品刚性主骨,这一柔一刚,都有其独特的力量,刚柔相济,性随意变。最后,笔墨的运用有节奏感。晚明人文画的笔墨感觉中,节奏感很强,“单笔自成节奏”,创作过程中强调笔法的起承转合、灵活变化,追求一气呵成的用笔效果。这与书法的影响有关,书法的笔法节奏更为直接,很多人文画家对书法都有研究,当时的书法创作与绘画创作相互影响融合,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晚明人文画中笔墨节奏感的形成。 二、晚明时期文人画笔墨本体自身的美 “中国画用来捕捉画家兴发状态的基本工具是‘笔’与‘墨’,而不是事物的形状。也就是说,在中国画中,笔墨不是描画事物形状的工具,笔墨本身已成为审美要素。”[1]由此可以看出笔墨本身已经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审美要素,不在简单地附着于画面,至此,画家对笔墨的研究也更为深入,笔墨的效果表达成为画家绘画表达的一个目的。中国画中的笔墨效果,变化无穷、变幻多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有独特的审美意味,这就决定了它会成为一个独立的元素而存在。 魏晋时期,画家逐渐开始对笔墨有了审美意识,进而开始研究笔墨的构成关系。但这只是个体行为,画家普遍并不了解笔墨,也不知道其中的审美意味,更谈不上能够运用到画家的艺术作品当中。当笔墨发展到晚明时期,它的功能有了变化,不再简单地为画面当中所描绘的具体物象而服务,其自身就彰显出审美意味。“笔”主要是指线条的形,绘画过程中线的感觉,它的变化会有曲直、轻重、肥瘦的不同;而“墨”主要是指绘画作品当中墨在运用过程中与笔、纸形成的一种特有效果,它的变化会有黑白、干湿、浓淡的不同。至此,笔墨成为传统中国画当中最重要的审美因素,这对于之前的中国绘画是一个很大的改变,促成中国画的发展从“形”往“意”方面转化。高建平说:“文人画家重视笔墨、中国绘画从魏、晋、南北朝、唐,到宋、元、明、清,一波接一波的文人绘画潮流,促成了笔墨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形、景、境、丘壑作为古典绘画不可缺少的因素,时退时进地坚守着自己在绘画中的阵地,但又始终作为对立面,作为被克服的因素处于被动地位。”[2] 三、晚明时期文人画笔墨语言发展的自律性 晚明文人画当中的笔墨语言走向了更为自觉的发展道路,摒弃了前代完全受制于描绘对象具体物象的限制,笔墨的“形”和“色”都像书法那样进行抽象的、符号化的发展,笔墨语言先是自由,然后日趋程式化,接近符号语言的抽象化。这可以说是一个笔墨自律发展的过程。 传统的人文画家,在学习绘画之前都接触过笔墨,他们往往最先学习的是书法,而且很多对书法都有很深入的研究。“书画同源”,书法当中的笔墨运用当然会有意无意的关联到绘画当中。晚明时期的人文画代表画家董其昌对书画中的“用笔”都特别重视,他认为在书法创作过程中,用笔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直接关系到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影响着书法势态的营造、字体的结构,甚至最后艺术风格的完成,在绘画中也是如此,董其昌认为笔是由艺术家的精神所主宰,“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来皆有主宰。转、来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3]要想构成一个完整的书法艺术形象,作者就必须要完全掌控笔, 2 达到笔即是手,笔手一体。董其昌精神主宰用笔的理论,同时充体现在他的绘画作品之中,在他绘画作品当中强调线条的书写性和本身的独特审美,注重线条本身存在的艺术效果,这种书法与绘画的连接和融合促使绘画中笔墨的独立。晚明时期对笔墨审美价值的极度重视和独立欣赏,是美术在数千年发展、演进的过程所出现的必然结果。在原始社会美术当中就出现以线造型的作品,这时的线就具了一定的主观性、抽象性、虚拟性,后来毛笔的出现进而发展到晚明时期文人画家倡导的“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墨者无情”,人的因素完全在笔墨的运用当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它的运用随着艺术家的情感变化而变化。。 晚明时期的文人画的笔墨是一种不可超越的范式,是中国绘画笔墨发展的一个顶峰,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 注释: [1] 彭锋 《诗可以兴》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 第333页. [2] 高建平 《画境探幽》 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1995年第1版 第136页. [3] 董其昌 《画禅室随笔·论用笔》 作者介绍:王娇艳,女,美术学专业硕士,遵义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贵州省美协会员,贵州省工笔画协会理事,贵州省青年画院特聘画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画创作与教学。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409ef7add36a32d72758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