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员的读书风气:腹有诗书气自华

时间:2023-03-31 09:00: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古代官员的读书风气:腹有诗书气自

如果说“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那么,“一 个国家的兴衰史也就是一个国家国民的读书史”,在这中间,一个国 家官员的读书兴趣和持久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前者的。

中国古代官

员普遍好读书,这是一个悠久的良性传统。大凡古代历朝的官员,大 多是自幼入学,随之开始读书经、史、子、集,目的是秉持“达则 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士子的价值理念,经过若干年严格的训 练和伏案阅读的习成,在入仕时方能知晓为人处世之理和感悟治乱兴 衰之道。同时,为官者通过读书提升了自我的品格,高远者更会提升 了自己的思想境界。所谓“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

书造就、成就了官员,这是不言而喻的。在中国古代,官员的读书是 持续性的现象,大凡为官一生,“致仕”退休时一般也要“刻部稿” 与“讨个小”并列,企盼给后世留下一点雪泥鸿爪。如果要追寻一 下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大致可以有以下的解诠:一、这是官员日常 行为方式和士大夫儒家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古代官员的选拔,依靠的 是入仕制度,即所谓“学而优则仕”,没有若干年寒窗下读书经历的 人、没有对儒家学问有一定造诣的人,是不可能通过严格的科举考试

1






进入官场的,这样一来,习惯使然,但凡有一点读书的天赋,后天又 长期熏染于人文知识的气氛和训练, 也就养成了他们阅读的习惯,入 仕以后也往往离不开书册。在官场,天下太平必然是推崇文化和学术 的朝代,则考量官员的标准,不仅要看其政绩,也要看其文化修养的 高下,后者是前者的铺垫和补充,很难想象一个有较好政绩的官员没 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在官场的圈子中,出身、门第、谈吐、书法、词 章、风度、名望、口碑,等等,都是评价的标准。于是风气所向,读 书以及文风的讲究自是水到渠成。而历朝执政理念的儒家学说也是强 调包括读书等官员的个人修养的, 这与其说是治理天下的理念,倒不 如说是中国文化内核之中亟求学会做人的道德伦理要求, 所谓家国同 构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读书无以养成符合朝廷对官员素质 要求的条件。二、也是古代制度设计和保障的要求,以及人才选拔机 制的要求。中国古代社会在上三代时还是一个世袭血亲的时代,

也是

一个相对封闭的等级制社会时代,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精神文明也 在不断地提升,讲求偃武修文、附庸风雅如“周文”和“周礼” 为制度文明的内容,经过秦始皇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建立和汉武帝实 行察举制度,朝廷对官员条件的要求有了相对进步性和公平性,德行 才学成为其中的标准,以至“唯才是举”、“唯学是举”。到了隋唐, 遂成为公开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这种考试制度主要是考察应试者对 人文经典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文字的组织能力。此后不读书者

不好

读书者不能为官成为定例。当然,这种古代士子的读书风气与科举 制度并为传统,其优劣亦并存,它带来对其评判的一定困难,好读 书与好官并非能够成为正比,如大贪官和珅就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文 人。不过,虽说好读书不尽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43a68c6e3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