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旅游

时间:2023-01-11 19:35: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民俗文化旅游的基本含义。

因为人类生活的地理位置不同,社会发展不平衡,生活方式存在差异,各个族群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有着各自的发展印迹,其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我国自古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说法。《礼记》中记载“五方之民皆有性也”。

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钟敬文先生曾经这样描述民俗。他说“所谓民俗首先是社会的、集体的,它不是个人有意无意的创作。那便有的原来是个人或少数人创立和发起的,但是它们也必须经过集体的同意和反复履行,才能成为民俗;其次,跟集体性密切相关,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或模式的;再次,它们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播布的。”民俗是行为文化的重要成份,它属于文化的表层结构。我们认为,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或一定区域中的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并世代传承、发展并具有民族和区域独特性的文化事象。

旅游是有人类以来的一种古老的行为方式。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旅游应该是一种通过地理位置上的转移,对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或人文遗迹而产生的一种生理或心理上的满足的活动。因此,可以说民俗文化旅游就是在以民俗文化为主体的内容的旅游活动。是以本民族、本地区有独自特色的生活习惯、民间文化艺术、礼仪习俗、村寨民居、巫摊歌舞、神灵信仰、服饰装束等在内的传统民俗事象作为一种对旅游客体的吸引和感召,并使旅游客体产生一定的共鸣和互动的休闲娱乐活动。一个地区的民俗其民族特征越鲜明,原始风格越纯,历史氛围越浓,地方差异越大,生活气息越足,就越有可能成为特色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民俗文化旅游的分类。

1、山水风光民俗游。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见壮丽的山河,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这本身就是极佳的旅游资源。不仅如此,多数江河山岳往往同时又有美丽的传说或历史典故渗入其间。如杭州的西湖,由于山湖相映、塔寺相连、风景秀美,同时又流传着许仙与白娘子、范蠡与西施的传说或故事,给美丽的西湖增添了一道神奇的色彩。同样,泰山上的五大夫松因与秦始皇有关而具有了深厚的历史感。

2民居风情游。由于居民所生活的区域的地理位置的不同及气候的变化,造成了不同区域的民居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如周庄的江南水乡建筑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竹楼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而北京是封建皇帝居住地,红墙绿瓦和遍地的四合院是其民居特色,因此,北京旅游界一度推出了“胡同一日游”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

3饮食文化游。民以食为天,中国美食享誉世界,满汉全席让食客大块朵颐。中国菜系由湘菜、粤菜、鲁菜、川菜等组成,每个菜系又有体现各个地方的特色流派。各个地方、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所谓饮食文化,如各种美食节。这种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成为吸引游客光临的重要的旅游资源。 4、礼仪活动游。中国是著名的礼仪之邦,有着五千年文明史,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从西周的周公制定礼仪制度,到孔子恢复周礼,各种礼仪制度非常规范和严格。社会发展到现在虽然已经废除了过去的一些繁文缛节,有些还是保留至今,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已是很难看到,所以成为比较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如每年在孔子诞辰日举行的祭孔活动和全球华人祭拜炎黄二帝的活动。这些礼仪活动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往。 5、节庆民俗风情游。中国也是一个节日丰富的国度。56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是集中反映民俗民风的窗口。如回族的开斋节、傣族的泼水节等等。在节日期间,各族人民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欢庆,这无疑也会成为其他民族和国外旅游者趋之若骛的旅游资源。




三、民俗文化旅游建设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目前风光无限的民俗文化旅游热潮,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一些地方政府对民俗文化旅游缺乏统一的规划,政府的指导功能还很欠缺。中国现在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一哄而上的景象特别突出,民俗文化旅游也概莫能外。一些地方不管有没有开展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的条件都在一哄而上所谓的民俗文化旅游。而地方政府因为有经济利益的驱动,对这种现象往往采取放任自流的政策,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从而缺乏统一的规划与指导。对旅游项目的上马缺乏认真的论证,对旅游的一些硬件设施和基础条件没有进行良好的改善,造成很多旅游景点道路难行,基础条件简陋,缺乏相应的接待能力,很大程度地影响旅游者的热情。

2、重开发,轻保护。过度开发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破坏严重,有些地方对于现有的民俗文化景点保护不力,破坏严重,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多数民俗文化旅游景点,既具有别样的民俗风情又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如著名的九寨沟景区,在三个沟里分布着九个藏族村寨,具有独特的藏族风情,同时九寨沟的水又是美不胜收。而如今不能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现象非常普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景区都是超负荷的接待游人,特别在所谓的黄金周更是人满为患。加之国人的不良旅游习惯,更给景区的保护雪上加霜。一些典型的民族习惯正在消失,无法形成旅游产品和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四川与云南边境的沪沽湖,因奇特的走婚而被称为“最后的女儿国”,而随着旅游业的开发,游人的涌入,人为地改变了这一地区的人文习惯和风俗民情。

3民俗风情旅游景点旅游项目单一,参与性项目较少。民俗文化旅游与一般旅游的区别在于民俗特色,要使游客与当地居民有良好的互动,才能使这一特色充分发挥。而在一些旅游景点,供人们观赏浏览的多,缺乏体验性产品。如在一些“农家乐”、“渔家乐”旅游项目中,多数是尝尝农家饭、渔家饭,而真正能够体验农家、渔家生活的却不多。

4、模仿成风,缺乏创意。重复建设,粗制滥造。由于经济利益的原因,当某个地方的特色旅游项目兴盛的时候,模仿、复制的活动就开始了。自深圳兴建了第一个民俗村以来,到现在全国不知有多少的民俗村在陆续开门营业。而多数模仿者,同样由于经济原因,往往是对建设的质量不太重视,造成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笑话,使所谓的民俗文化旅游不伦不类,贻笑大方。

5“伪民俗”现象泛滥。所谓伪民俗,就是采取杜撰附会的方法把一些原本与旅游景点毫无关系的的民俗物硬贴上去,使民俗景象、人物典故、神化传说等与该景区产生相关的联系。伪民俗的害处很多,首先,这是一种“旅游偷盗”,属于侵权行为,有悖于传统的道德观念;其次,它会误导游客,给游客以错误的信息,有欺骗游客之嫌;最后,它会混淆视听,不利于一些历史人文遗迹和民俗风情的保护。

四、对民俗文化旅游的几点建议。

1树立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意识。品牌就是一种能够持续给消费者带来利益的符号,是宝贵的的无形资产。加强品牌建设,实行品牌化经营,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随着国内旅游竞争的加剧,众多企业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纷纷走上了品牌经营的道路,可以说,品牌化既给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又能有效防止后来者的刻意模仿。

2、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民俗文化旅游项目规划,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功能和宏观调控功能,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做好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论证和规划,协调各方面关系,牵头做好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创造出和谐的旅游环境。使民俗文化旅游在一个正确、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477513c55270722192ef7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