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心镜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人独处时,读读心经,仿佛在和一位悲悯苍生的大智者对视,即便尚处花信之年,我也能隐隐感受佛法世界的浩淼无边,产生一种似是而非的“历经沧桑,看透红尘”之感,然后,是止水般的宁静与释怀。闭上眼睛,脑海里蓦然闪现《红楼梦》结尾处,宝玉消失于茫茫雪地,归彼大荒的画面、耳边萦绕着《大悲咒》的梵唱之音、回响着“愿化身石桥,经历五百年风吹雨打,只为那人从桥上经过”的绝美誓言…… 佛的世界无穷深奥,常人即便耗尽一生也难以透彻体会,于茫茫人海泛舟的我,也只有通过描述佛的文字、音乐、电影等细小的涟漪来“管中窥豹”,领会佛的精神。“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也许只要用心感受,真正的佛就和我近在咫尺。 回头再品心经,从那里,我读到了什么呢?我读到了: 人,要理性而随性地活着。理性,即不要被世间万物表象所迷惑,努力看清它们的本质,洞察其真相,并且不断探寻人生的终极目标。随性也是一个真正理性的人必有的特质。因为一个人心里若怀揣着坚定的终极理想,他就能看透喧嚣繁芜的尘世,不受外界束缚,凡事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随性洒脱。因“五蕴皆空”,故能“度一切苦厄”。然而,知难行更难。世上很多人的生活充斥着钱、权、名、利,为获取这些身外之物,他们处心积虑,勾心斗角。一时的赢家沾沾自喜,同时又惶恐不安;得到这些觊觎那些,欲壑难填。他们身为形所役,劳苦不堪,浑浑噩噩,不知所终。待到大去之时,蓦然回首,这一生竟是空空如也,了无痕迹。此时,再怎么凄惶也无济于事了。正如一位高僧所言:“人活着,仿佛不会死去;死了,仿佛未曾活过”。这种没有存在感的空寂是难以言表的悲哀,世人要想抵达彼岸之时不经受此番痛苦,生前定是要向佛祖一样,多探索,多思考,以一颗虔诚明澈的心去看世界,舍弃虚妄,回归理性,寻求本真。 人,要心怀慈爱之心。心经的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佛祖对众生的悲悯与仁爱,他潜心修行,只为给世人指引一条路,渡过种种苦,通往极乐。“诸法空想,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真正的“大法” 冥冥中会赐予众生公正无私的恩情,让他们于庄严中感受到博爱。宇宙万物没有一件逃得出荣枯、盛衰、生灭、有无之理:风拂大地,雨润万物,一切生生不息,这是爱;山崩地裂,风号雨怒,苍生饱受磨难,这又何尝不是爱?世界的法亘古不移,万象种种都是由法而生。没有经历苦痛何以体会快乐?没有寂灭何以让生命繁衍?所以,怀着一颗博爱之心体会周围的一切,人们就不会局限于眼前的苦痛得失,而是感受到宇宙的大爱,并且将这份爱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生灵,每一个事物。西方一位哲人曾说:“世间所有的快乐来源于对他人的爱 ”。的确,爱是唯一的永恒,能带给人巨大的美好与幸福。然而,不幸的是,现实世界很多人心中都充满仇恨:社会不公,极力报复;世态炎凉,愤恨难平;朋友爱人离自己而去,更是咬牙切齿,不共戴天……以上心理扭曲导致了新闻首页每天不断更新的惨剧!为什么那些人冷血无情?因为他们没有让爱常驻心间。有了慈爱之心,他们就会发现:不公中有无形的大公,炎凉中有无边的温暖,苦痛中更是蕴含着上苍疏而不漏的仁爱;有了慈爱之心,他们就会包容人性的弱点,万物的缺陷,并珍惜和他们修来的缘分, 带着“可怜身是眼中人”的惺惺相惜, 互爱互助度过此生。 人,还应该审美地活着。心经为人们呈现了一个因果轮回,万象皆空的净朗国度。“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如何在这看似虚空的世界把握真实,寄无限于须臾,寓永恒于刹那呢?无他,感受人生之美即可。审美的生活首先要感情投入,全心全意。譬如欣赏一幅画,你若不放空心灵,完全融入,就难以感受到其中的曼妙意境,获得审美体验。人生也是一样,若是冷漠虚情,心不在焉,终究不会获得美好。谈恋爱时,一心一意,矢志不渝,方可体会到地老天荒;交朋友时,以诚相待,肝胆相照,才能感受咫尺天涯;创事业时,披星戴月,历经艰辛,才能一览众山小。全心方可获得大美,真情才能换回圆满。此外,审美的人生还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每个人终点必将到达,之前,何不抛开诸多烦忧,好好感受旅程?有时候,做事的目的性不要太强,种花之时便好好摘培,细心照料,不管结果如何,你都是赢家,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你已经体会到了莳花之乐,获得精神的财富。无独有偶,怀有上述信念的人往往都会获得成功。马云坚信经商不能以赚钱为目的,他更注重奋斗的过程,放眼于全球人民的福祉,最终成为叱咤风云的企业家;作家席慕容的正业其实是画画,但她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47f386376c66137ee0619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