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廉江婚嫁习俗

时间:2022-10-05 15:55: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广东廉江婚嫁习俗

广东廉江婚嫁习俗 () 旧时婚姻形式

包办、买卖婚姻 婚姻大事,男女双方不能作主,所谓“父母之命、煤灼之言”,为父母(或兄嫂)所包办,特别讲究门当户对、身价彩礼,形同买卖,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绝大多数男女直至婚前还是互不相识。

童养媳 穷苦人家的女儿从小定亲后,如因生活所逼,往往送交婆家收养。这种婚姻叫“童养媳”,惯称“鸡对仔”。过门时,女孩一般只拜天地、高堂,男女双方成年后再择吉日同拜“合房”(又称“圆房”)。童养媳在婆家多数备受虐待。

寡妇“守节”与再嫁 妇女丧夫、一般不许再嫁,谓之“守节”。若是再嫁,前夫家属必向寡妇续夫索“身价钱”,出嫁时不许寡妇从前夫家出门。寡妇再嫁备受歧视,被指为“不贞节”。

此外,本县也有“冲喜亲”、典妻等陋习,但极少。 ()婚姻程式

建国前办婚事,父母先为其子女物色门当户对的对象,托媒人说合,女家以红纸写明女儿出生年月日和时辰,俗称“年庚”,请媒人送往男家合命听兆;双方父母同意后,择定日期。由男方备办定婚礼聘,如猪腿、公鸡、龙凤礼饼等,并有礼帖、庚帖送往女家,作为定婚依据。这一仪式,称为“文定纳聘”(俗称“食槟榔”,为定取一条心 到尾之意)。之后,一般待男子18~22岁,女子17~21岁时,由父母作主,准备完婚。男家请八字先生择促辰吉日,谓“看日子”,媒人将“吉期”送往女家,谓“送日子单”。女方父母同意后,一般都向男方提出一定条件,讲定身价彩礼,富者还言定金银首饰衣物若干,男方依言请人将礼款物品送往女家,称“过大礼”。一俟女家领受“完娶”礼品后,男家便可在已定的吉日发轿迎亲。童养媳则不同,回时不大讲究仪式,长大后再择良辰吉日“合房”(又称“圆房”)。完娶时,要同一日子,打扮相同,双双拜堂。

女方出嫁前躲在家里日夜不出门,叫做“收房”。女方出嫁前都在爹娘膝下,眼看即将离开父母和兄弟姊妹,依依不舍,酷似生死离别,因而要“哭嫁”。哭嫁一般7~12天,每天哭一两次,由婶嫂带哭(教哭),还有姊妹(少则几个,多则10多个)陪哭。每次哭时,开头4 句一定要含有佳意,随后不论。哭歌多少,各地不一,但范围。内容相差无几。石城、新民一带的哭嫁歌就有《接轿歌》、《梳头歌》、《洗面歌》、《穿衣歌》、《叹姊妹送礼歌》、《祝祖歌》、《叹酒台


歌》、《牵新娘上轿歌》、《辞别兄弟歌》。《叹陪嫁婆歌》、《叹轿夫歌》等26首之多。

喜期前一日,男家备花轿(有的还有鼓乐队),抬着礼物前往女家迎亲。女方一闻轿至,即哭起《接轿歌》、《骂媒人歌》,歌词辛辣,多为咒骂语词。是日晚上,新人出去“踢轿”,以示不欢迎,又说“踢轿”后,次日坐轿头不晕。若是再婚妇女,这晚不能在娘家正屋过夜,实到外面的草寮或闲屋睡,从那里出门。 正喜之日,男称“加冠”,女为“出阁”。女方当日早起,洗脸梳妆。在此以前,女方都是打辫子,此日起开始“梳髻”,还插银针、玉谷之类装饰品,一改以往发型。梳妆时,每到那步,新人就哭那支歌,如《拔绒毛歌》、《搽头油歌》、《梳头歌》、《挑头发歌》、《插花歌》。梳妆完毕,有钱人家之女还要头戴凤冠遮以红纱巾,身穿风衣,脚着红面屐子鞋。所有这些都由婶嫂办理,新娘只是一味“哭歌”:缚裙时,哭《缚裙歌》;穿衣时,哭《穿衣歌》;扣钮时,哭《继钮歌》。

本县人习惯上午办喜庆,因此女方出门都在早上。至于何时起轿,看路程远近而定。出门时,又有这样的规矩:若是女方的大哥大姊还未结婚的,男方要剪“对裤”(两条裤)给女方大哥。新人跨出门槛时,大哥站在门口,抬高一边手让细妹过,意为不被细妹“骑”着,来日好“做世界”。大姊也在这时避开,并手拿一把伞遮着不望。前去上轿时,新娘由两个所谓“命好”的婶嫂牵扶,踩着铺席前去上轿。这时,新娘不能踩着泥,也不能回头望,一边行,一边哭起《牵新娘上轿歌》。轿抬起时,女方兄弟(或亲人)分别于轿两旁,手抓轿杠,要来回“退轿”4次,才放轿夫上路。此时,新人坐在轿上,一边丢银线,一边哭《退轿歌》,歌意是摇钱摇财,退钱退银给外家,让父母兄弟今后发财。花轿抬行时,谁也不能在前面阻拦,习惯认为此日以新娘为大,谁若阻拦则对谁不利。红轿前去时,兄弟要随送一程,新娘也随即哭起《叹兄弟送轿歌》、《赠钱兄弟歌》、《辞别兄弟歌》、《叹陪嫁妹歌》和《叹轿夫歌》。与此同时,随去的一般都有送嫁婆和抬嫁妆的人,富者还有婢女随嫁,箱柜、被褥、蚊帐、衣服、梳妆用具批妆奁抬送男家。路上,过桥过河,新娘都往下丢钱;若与另一新娘相遇,则双方停轿,待新娘互相交换钱后再起行。

迎娶这方,待新娘一到家门口,先是新官(新郎)出来用肩头撞三下轿头,意是以免今后女人比男人强。接着让两个“命好”的妇女扶新娘下轿,牵扶到家里。此时,倘是弟弟先娶,哥姊还未完婚的`,大哥要站在高处,大姊也要暂时避开。有的地方,当新娘进门时,新郎还要站在门边的凳头上,手持纸扇敲打两三下新娘头,以示男强女弱,日后不受老婆欺负,如果敲打不“狠”,就会被村中青年取笑,因而素有“新娘最怕跨门槛”的说法。新娘入门,有出现猛冲入厅跌倒在地或撞着墙壁的;有其被打破头颅,鲜血直流,吓惊四座的;也有聪明的新娘,先下手为强,踢倒凳头,使新郎跌倒。


拜堂时,新郎新娘序立,先拜祖宗、父母,行“四跪八叩树",后依次奉茶给父母。尊长、亲属、客人。完毕,新娘入房。房中布置崭新,”斗火通明。喜日晚上,村中邻舍、亲戚朋友“闹洞房”,主家分“新娘糖”,至深夜才结束。 婚后第三天,女家派人到男家探望(即送茶油或香油)。新娘一般在 1012天时回娘家,称为“睇头转”或“踏露草”。当天往返,不能过夜。以后(在农田正月初)夫妻双双去外家,叫“回门”。回门时,男方备齐礼品送给女家的亲房,其亲房轮流请食,互送“红包”,一般逗留三四天。

民国期间也提倡“文明结婚”,男女双方对自己的婚事,稍有点自由择配权利,但只见于城镇的知识界,乡间农民甚少。结婚时,新郎穿西装,新娘戴罗巾穿旗袍,双方胸前佩戴红花。其仪式是邀请地方知名人士为证婚人,双方家长作主婚人,男女双方亲友1人作宾相。婚礼中,亲人来宾致词祝贺,证婚人发给结婚证书,礼毕设筵席招待宾客。

新中国建立后,旧时嫁娶习俗大都革除,新的婚姻风俗已形成。按照(姻法)规定,婚姻自主,废除了买卖婚姻。此后办婚事一般是经男女双方互相了解,建立感情后,到法定婚龄,在当地人民政府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即为订婚,再择吉日完婚,婚礼也较简单。建国初期,举行婚礼时,双方委派秧歌队送迎。

60~70年代,男方派自行车到女家迎接新娘和送嫁姊妹。80年代以后,婚事大操大办风气有所发展,有的男方派出汽车(多为城镇结婚的)到女家迎接,个别人甚至动用公家车辆迎亲。近年来“旅游结婚”、组织集体婚礼等新的婚礼形式逐步出现。

附:哭嫁歌选录

《缚裙歌》阿妹又无细又无小(嫂呀),今日阿嫂你为何得闲(嫂呀)。旧时五七岁那时(嫂呀),你都推辞无闲(嫂呀)。今日好日好时做新人(嫂呀),竟缚起花裙卑你细妹(嫂呀)。”

《牵新娘上轿歌》:“嫂呀,嫂呀!你牵妹去哪里(嫂呀)?我嫂是铁打手骨(嫂呀),牵我入轿(嫂呀)。上无见天(嫂呀),下无见地(嫂呀),讲似鸡笼(嫂呀)又无见鸡屎(嫂呀),讲系牛栏(搜呀),又无见牛屎(嫂呀)。”

《叹轿夫歌》“扛轿大哥(哥呀),你妹细细(哥呀),你妹小小(哥呀),大哥扛轿(哥呀),为因家穷(哥呀)。若是有钱有谷(哥呀),在家穿鞋踏袜(哥呀)。你妹幼细(哥呀),十余来岁(哥呀),上坎悠悠(哥呀),下坎慢慢(哥呀),莫抛莫筛(哥呀),莫抄莫跌(哥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502c9ad82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