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现代的意思

时间:2022-04-03 14:00:2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登鹳雀楼现代的意思

《登鹳雀楼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 反映了盛唐时期 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现代的意思, 让我们一起 来了解下吧。

【原文】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

里目,更上一层楼。

【现代的意思】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

层城楼。

【注释】

1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 常有鹳雀在此

停留,故有此名。

2 白日:太阳。 3 依:依傍。

4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 穷:尽,使达到极点。 6 千里目:眼界宽阔。

7 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拓展延伸】

有考证说,王之涣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过河中府登鹳雀楼而赋此诗的。 唐都在长安,想那王之涣从河东绛郡(今山西绛县)出发去京,因龙门那边 无桥可过,因而他取道蒲


州,从蒲津桥那里过黄河。从绛郡到河中府,百十来里, 赴京已走了一半的路程,在此歇歇脚,逗留小住数日也是情理中的事。《西厢记》 里的张生不就是赴京赶考途中,在蒲州的普救寺里小住,才有了那段缠绵悱恻的 爱情吗?

王之涣来到了蒲州。一个晴朗的傍晚,他信步出城,登上了鹳雀楼。大自然 的森严万象顿时扑面而来——

巍峨的中条山绵延起伏,从东北向西南逶迤而去,在山的尽头处正与徐徐下 降的太阳会合,晚霞似火,落日熔金。

此时,鹳雀楼下的黄河仿佛也流得更为急切了。 那冰崖转石的怒涛,正掀起 滔天的巨浪,呼啸着,翻卷着,往南奔腾流淌,向着预定的目标,向着远方的大

诗的开头两句构思出来了。高山、大川多么令人胸襟开阔,白日、大海何等 引人无限遐想!王之涣望着那落日衔山、水天相接的瑰丽景象,不觉已陶醉其中 了。是的,太阳就将要渐渐收去它的余晖,落到大山后面去了,但一泻千里的黄 河,还将以她的雷鸣般的轰响和一往无前的力量,滚滚向前,奔流到海不复回。

此刻,诗人的开阔的胸臆,激荡的诗情,犹如盘马弯弓,呼之欲出了!王之 涣登上鹳雀楼,面对如此胜景,万千气象,涌出了开头的两句诗。鹳雀楼楼高三 层,这两句诗他是在第几层楼写的呢?王之涣没有说过,

后人也无人考证,我们

当不必过份较真。但接下来的诗的后两句,却一定是在楼的最高层即第三层写下 或构思而成的。即使他写前两句时身在二层,此时他也必定健步登上了三层。 上了最高层第三层,视野已达到了天的尽头,当然也就是“千里目”了;然而, 诗人却意犹未尽,还要“穷”其目而登其“楼”,还要登楼外之楼,拓出一片更 加高远的天地,追寻和领略一个更加理想的境界。

我们可以猜度一下,诗人此刻是怎样想的呢?我王之涣登上了前人建造的鹳 雀楼的最高层,纵目远眺,落日,黄河,一派多么充满生机的天地!但大千世界, 万类霜天,如何使它尽收眼底,尽入吾人之殼中呢?只有再上更高的层楼, 登临 远眺。而那更高的第四层、第五层,却是要我自己去建造的。我王之涣是赴京赶 考去的,当朝以诗取仕,我王之涣能诗,是因为有李(白)、杜(甫)等前辈的 引导,一如前人建造了这座鹳雀楼我才能登高而见白日、黄河那样。我若是不能 “更上一层楼”,别说对不起前辈,也对不起我多年的寒窗苦吟了……王之涣可 能想到了很多,也可能此刻他什么也没有想,而是久宿的大志、不息的奋发精神, 此时喷涌而发,诗句

抖擞而出,一挥而就……

于是,《登鹳雀楼》这首千古名作就这样诞生了。

现在我们可以把沈括所推祟的三首同题诗作一比较了。 这三首诗,都可堪称 杰作。但如果稍作深一些的比较,仍不难有高下之分。畅当的诗也和王之涣的诗 一样,同为五绝,气魄不可谓不大,然而通篇写景,缺乏了王诗那种深邃而高远 的意境;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在写景之外,寄寓了作者吊古伤时的感怀,立意 也不可谓不深,但和王诗相比,一低沉牢落,一奋发昂扬。这里,两诗的风华神 采则已有轩轾可分了。

今天我们所知的盛唐的边塞诗派,其重要作家有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 龄、李颀等,他们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绝的形式, 描写将士们从戎报国的英雄气 慨,不畏塞漠艰苦的


乐观精神,并描绘了奇特壮丽、寥廓广漠的边地风光。笔势 豪健,雄浑奔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之涣以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名世,只可惜他的作品大都散佚了。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脍炙人口的王之涣的《凉州词》。

凉州,即今甘肃武威。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西北边塞壮阔的自然风光, 抒发了 征人久戌不归的哀怨。诗的境界阔大,意蕴丰富,格高调逸,可称是唐代绝句的 珍品,有人甚至称它是唐代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

王之涣的诗气势雄浑,意境阔大,语言凝炼优美,音调和谐,所以他的诗即 使在当时也多被乐工谱曲歌唱,“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名动一时。

薛用弱《集异记》载: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一次三人 到旗亭饮酒,亭中有歌伎十多人。三人相约说:“我辈均有诗名,今天看歌伎们 唱谁的诗多, 就算谁赢。”一位歌伎先唱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 昌龄高 兴地在墙上画个圈, 口中说道:“一绝句。 ”接着第二个歌伎唱的是高适的“开 箧泪沾臆',高适也得意地在墙上画个圈,说道:“一绝句。”第三个歌伎唱起 了“奉帚平明金殿开”,这又是王昌龄的诗,昌龄眉飞色舞,一边画圈,一边说 道:“二绝句。 ”这时王之涣指着歌伎中最俏丽的一位说道: “如果这一位不唱 我的诗,我今生甘拜下风了。 ”话音刚落, 只见那位打着双鬟的美丽歌伎唱起了 “黄河远上白云间”,果真是之涣的《凉州词》。三人乐得相对大笑,痛痛快快 地畅饮了一天。

这就是被传为美谈的“旗亭画壁”的故事

o

从《登鹳雀楼》到《凉州词》,就王之涣个人来说,他是没有辜负自己在鹳 雀楼上许下的壮志和诺言的,他终于“更上一层楼”,登上了他所追求的诗歌

创作的高峰,成为被后人誉为“四十八字压倒李(白)、杜(甫)”的著名 诗人。所谓“四十八字”,其中的“二十字”是指《登鹳雀楼》诗,另外“二十 八字”就是指他的《凉州词》了。

当然,这种说法恐有失其偏颇的地方。“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 杜的诗确是我国诗歌创作的峰巅, 但仅从王之涣留存的 6 首诗来看,他所达到的 高度也是当世和后来的许多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536b2def3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