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与幸福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财富与幸福 摘要:幸福离不开财富,但财富并不等于幸福。通过正反两面的对比得出结论。反映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来体现出财富并不等于幸福,只有做出改变才能真正领悟幸福。 关键字:财富;幸福;创造 幸福离不开财富,但财富并不等于幸福。财富常为有形之物,幸福则不然,自由的空气, 和平的生活,清新的环境,甜蜜的爱情,有的看得见,有的全凭人去感受。很多人一提到幸福,总是会把幸福跟财富的多少联系在一起,因为财富的多少可以在物质上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毋庸置疑,如果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甚至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再乐观的人心情也会非常沮丧,绝对贫困的人是没有多少幸福可言的。但幸福不一定与财富的多少成正比。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幸福与财富的多少无关,有时甚至减少财富能增加幸福。 财富确实能够为幸福创造条件,但是财富并不是维护幸福的真正纽带,真正的幸福不是财富本身而是创造财富的过程,当然,这一过程是指凭借自身努力,通过正常手段所获得的正常财富,而不是像有的人通过各种非法手段来为自己谋取利益,使自己的财富值增加。有的人已经腰缠万贯,不过他们的贪婪使他们为了赚更多的钱,盲目扩张,给自己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对不守信用从来不以为耻,给很多的债权人带来不愉快甚至痛苦。他的财富的增加过程,却成了增加自己压力和别人不幸福的过程。很多人追求金钱的欲望永无止境,财富目标定得太高,实际上已经很成功了,却始终不能感觉到幸福。品味幸福需要仰仗心灵的纯净和情操的醇厚,如果把财富看得太重要,就很容易陷入贪得无厌的轮回中。 一切财富都来自于你对他人和世界的贡献和创造,你付出的越多,那么你得到的财富也就会越多,从中感受到的幸福也将变得无穷。像李嘉诚这样卓越的企业家,他们所信奉的获取更多财富的法则是:你为顾客创造的价值,应该要超出他们所付出的现金价值。创造是获取财富的最最有效地手段,那些通过创造和服务他人所获得巨额财富的人往往更能从致富之路中体会到其价值所在,他们从中收获的幸福也往往高于一般竞争所获得的幸福。然而,再多的财富都是实现幸福的手段,真正的幸福来自于我们在创造财富中与他人形成的和谐友爱的关系。有一句话这样说到:“财聚则人散,财散则人聚。”这并不是说现在人人眼中只有金钱利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都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之上,而是说我们在面对财富时,往往更想得到信任与认同,想要在人类社会中体现得独一无二的重要性和价值性。一个通过创造获得财富的人如果能将社会利益放在首位,那么我想他获得的财富远远不止表面上那些物质财富,更多的在于其精神财富的丰富。 一个人不依靠努力就不可能获得幸福,幸福的修炼课程里包括对财富的追求。财富的创造和人自身的发展应该是一个统一的过程。纵观历史,追求财富几乎成为人们一个永恒的话题。然而财富的追求和创造可以给人们带来灾难,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例如,资本的殖民积累,殖民者的血腥掠夺带来的是血泪和悲剧。而国家的经济腾飞带给国民却是财富的增长与幸福指数的提高。财富创造固然重要,但怎样利用财富增加我们的幸福指数? 这就需要在伦理道德精神上去寻找出路。这个出路简单来说就是树立健康合理的财富观,这样的出路所到达的才是真正的幸福目的地。人创造财富的最初动机有的是为了改善生活、有的是为了攀比、有的是为了能为社会做贡献,也许一开始就抱着为社会奉献的人很少,但是财富观在人创造财富、配置财富、使用财富的过程中是变化发展的。就社会方面来说,一个社会要健康地生存和发展,就要在创造财富、使用和管理财富方面必须有一定的财富伦理规范,保证财富创造具有正当性、财富配置具有正义性、财富支配使用具有合理性,这里合理性是指要明确人与财富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财富观,凸显人的中心地位,人应该是财富的主人而不是仆人,在财富支配和使用中应凸显张扬人的主体地位和理性精神,应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目标。 财富精神缺失将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首先人们在精神上将变得空虚与迷惘,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我们年轻一代将缺乏创造力,他们不懂得财富必须由自己创造,不懂得只有通过创造财富和奉献社会人生才能获得价值、意义和幸福。年轻一代因为父辈的财富积累使得他们渐渐失去了劳动创造财富的冲动和奉献社会的热情。这是很多人在有了财富之后一个共同的表现,就是尽量满足自己的下一代。的确,亲情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与其让后代享受父辈的施予,还不如教授他们获取财富的技巧、力量和方法,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享受其中的幸福。 一直以来,传统经济学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如何增加人们的财富上,经济学家固执地认为,增加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最有效手段,似乎只要GDP 继续增加,这个社会就在进步。因此,GDP曾被誉为20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但英国萨里大学新经济学教授蒂姆· 杰克逊说,GDP衡量的只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产出和这个经济体的消费能力,它并不考虑任何社会因素。不丹国王在1970年最早提出“国民幸福总值”这个概念,他认为人生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间保持平衡,政府施政应关注幸福并以实现幸福为目标。就好像当你在很饥饿时吃的第一个馒头,边际效用最大,此时你的幸福度也就最大,然后边际效用则递减,财富对幸福感的影响也越来越小。换言之,最初的经济发展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较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幸福感反而降低了。正如现在人们幸福的增加往往取决于“相对财富”,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绝对财富”。只有和同一类人相比,处于高水平才是真正能够获得幸福的。一个获得数亿元的富翁在很多人看来都是无比光荣和幸福的,数亿的资产不用愁吃愁穿,甚至可以满足日常生活以外的需求,可是从相对角度来看,他和拥有数十亿的富翁来说又是不幸福的,他想着如何去超越他们,身上背负的压力巨大,他们用自己的健康去换取所谓的幸福,可到头来他们只能躺在病床上看着积累的财富而终。人们的欲望或抱负是在不断发展的,有了新的起点就会有新的期望和抱负,物质水平越高,对于精神生活的关注度也就越高,人的各种需求之间是一种平衡关系,除了追求物质财富之外,人们还追求实现自我价值、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状况、文化氛围、社会地位等非物质目标,如果这些非物质目标不能得到满足,期望或抱负与现实情况的差距就会降低幸福感,因此,生活幸福度在很大程度上表达的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状况的心理评价。 对于我国而言,财富与幸福的理解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贫富差距过大导致富人们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健康,结果换来的往往是财富与疾病,真正能从中获得幸福的少之又少;而那些穷人们则生活在贫困线,他们为了最最基本的生活而挣扎,他们的幸福可能仅仅是一杯清水与一个热腾腾的馒头,然而这些他们都无法获得,这不得不体现出经济体制的缺陷。中国正在崛起,但还为成为真正的强国。当时代进入后现代时代,我们的财富观应当有相应的改变。新的财富观必须与社会的稳定、环境的保证和自然的和谐联系起来。曾经鼓励人们拼命追求和浪费金钱和物质的时代已经过去,节俭、共生、和谐的新财富观念和生活方式将渐渐取代它。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样的理念,那么,巨大的贫富差距才有可能扭转,人们才能在获取财富的同时收获幸福。 财富得来靠的是打拼、机遇和外部条件, 是力加外力共同创造的成果, 它游离于你的身旁, 常被人称之为身外之物。幸福感受需要的是心灵纯洁、思想健康、情操高尚,它完全靠人的内力来实现。只有真正懂得财富获得的方法,并将财富用在最适合的地方,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 1、《财富与幸福》2、《财富与幸福》3、《财富与幸福》卢铿 董少广 王莉平 参考文献 回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59b5cd1bb4cf7ec4afed0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