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江湖——纪连海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历史的江湖——纪连海 编者按:熟悉纪老师的人都知道“历史的江湖”,进入他的博客,首先看到的是他充满激情的身影。在他的个性介绍里,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外貌成熟,心理年轻。幽默,健谈。但是,在一些评论中,笔者又看到了对纪老师的负面印象。那么,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是什么使得一个默默无闻的园丁登上了百家讲坛?又是什么使得他名扬中国呢? 荧屏背后的纪连海 纪连海是北京师大二附中的历史课的高级讲师、著名学者,但是纪老师更喜欢老师这个称号。因为频频出现在百家讲坛、文化中国这类历史性的节目之中而出名!荧幕上的小眼睛戴着眼镜,奇怪的脸型,五官拼起来就觉得滑稽丑陋的就是这位著名的历史老师---纪连海。 但是尽管如此他上课那思路清晰,通俗易懂又不失幽默风格却吸引着我们把目光定格在了这个节目,像听故事一样的去听着历史人物传记。 纪老师的人生之路可谓坎坷。特别是他那段曲折的高考经历,初中时他一只眼750度另只眼850度的高度近视,其实那时他并不知道自己不是近视而是从小就没有引起重视的弱视!然而幸运的是他高中的母校接受了他,但是这个严重的视力是注定要给他人生带来一定的限制吧。 果不其然,当他高考以422.5分高出他所报的师范专业22.5分的高分却被拒之门外,原因无外乎视力。后来一个多月后在母校的协调下签订了一份有关上大学后的视力协议才使他拥有了上大学的权力。 尽管他的视力度数经过了高中大学已经加深到超薄镜片的1600度才只能看到0.5和0.7的视力,但是他的学生说他上课时几乎不看搞子书都是把一学期的课案都背下来。他上课时电脑嵌在讲台里的他要看PPT时要把几乎把头贴在屏幕上一节课要贴好几次就像和学生们在鞠躬一样特别辛苦。 纪老师成名以后就有了更多的社会角色,当过演员做过访谈。尽管如此他一周还要上四天课还要上四十个课时,这样繁重的工作量他却觉得很有满足感。他说:他喜欢当老师,教书这才是他真正的本职工作!所以他不可能因为拍戏来向学校提出任何的请假!正因为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心,才使他所教的高三历史年年第一,在他的班级里没有因为历史的枯燥而打瞌睡的学生,激发着学生对于历史的浓厚兴趣!当他的学生把他请到复旦讲课时楼道早已被学生挤得水械不通了。他学生在私底下都称他为老纪,让笔者深深得体会到学生对纪老师的尊重。 笔者十分佩服一个看书看电脑都要整张脸凑上去的人几乎看不清字的人,凭借着个人的努力考上了师范当上了老师,无论从学习还是工作这种视力一定会给他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限制,他却克服了这种困难在这个三尺的讲台上讲授了22年深受学生的喜爱。让我觉得他身上有种“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 其次是我佩服他对于自己职业的热爱和责任心还有一份淡定的平常心。他说他在这个讲台上奋斗了22年还有14年他会继续在这行努力下去。虽然成名了心态还是平易近人,并没有频频的因为成名了而过多的把精力投入到了演艺等非职业的领域中发展,因为他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个老师真正的自我价值。 第三,一个人可以不秀外但一定要慧中!就如纪老师这类历史学者都没有出众的外表,但却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因为他们的学识她们深厚的文学功底充实了自己并已此感染了更多的听众,让听众对这段历史和人生道理有了更真实更深刻的理解,无形中也提升了她们的气质和魅力。 人可以没有出众的外表但一定要有学识有智慧的内在! 三个偶然成就名师 第一个偶然,捡到半张旧报纸。 2001年,“三八”节前夕,学校为女教师派发福利品。女教师每人一整份儿,男教师减半。东西卷在一张旧报纸里。一旦碰到文字,纪连海总要从头看到尾,然后再扔。这次,他翻开了一张过期的《中国教育报》。报尾那条通栏广告,让他眼前一亮:北京师范大学三所附属中学,面向全国招调教师!——— 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立刻准备材料,挨个儿投递。 广告上那三所中学是:北师大附中、北师大二附中和一所实验中学。选拔过程非常迅速:周六送简历,下周二上午试讲,周四便得到了录用通知。北师大二附中怕昌平那边不放人,纪连海笑道:“我们校长是明白人。我心都飞了,他还强留一具躯壳有什么用?”看似没用的半张旧报纸,把他领进了北师大二附中,其实,机会,只眷顾那些时刻有准备的人。 第二个偶然,遇到那位高才生。 北师大二附中校园里,总能见到他黑瘦而忙碌的身影。纪连海新来乍到,先教高二。年级组五位历史教师,纪连海撑起了半边天。一个年级八个班,都由他教。同一份教案,每周得重复八遍。第一学期,他就注意到班里那个白白净净的大眼睛男生。小伙子成绩极棒,稳居冠军,经常拉第二名四五十分。学历史更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纪连海特许他:“今后,我的课就别上了,多看看数学、英语吧。”这位高才生名叫阎天,他父亲就是在央视上大红大紫的著名清史专家、《百家讲坛》主讲人——— 阎崇年先生。当然,这层关系,纪连海后来才知道。 阎氏父子,为纪连海搭了一条荣登《百家讲坛》的跳板。当年,这个栏目正急于物色一批主讲人,他们希望在中学选拔一位“会说书”的先生。18名编导分别召集了候选教师百余人。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阎崇年先生说话了„ 第三个偶然,《百家讲坛》第一个0.69%。 纪连海后来居上,过关斩将,很快就进入试镜阶段。2005年5月,试录《林则徐》。同年6月,正式录制四集专题讲座《和珅》。那天是周五,从早晨一直录到11时半。录完就走,下午还有课呢。当时,他并不知道,区区四讲电视节目,究竟能带来什么意想不到的收获。说实话,纪连海从来没看过《百家讲坛》,5月试录之前,经人提醒,他才看了十分钟。最好的范本就是阎崇年和刘心武两位先生。纪连海一悟百得,他在讲坛上融合了阎崇年的严谨和刘心武的悬念。 首播定于2005年7月13日至16日,可惜,纪连海没看着。当全国的电视观众欣赏《和珅》时,他正带领一帮学生,远在山西吉县做考察。回京之后,喜讯传来:那四集讲座,平均收视率为0.48%;第四集,居然打破纪录,高达0.69%!这个出色表现,使纪连海知名度飙升,直逼阎崇年。 2006年春,纪连海应邀赴南京讲学,东道主陪同参观中山陵。早晨,提前一小时入场。参观完毕,他顺着台阶往下走,路边,碰见个捡垃圾的老太太。老人与他素不相识,却站在远处,端详了好半天。随后,她扔掉垃圾袋,双眼倍儿亮,跑上来握手:“哎呀!这不是纪老师吗?”当时,纪连海意识到,自己已经成名了。 看完这三个偶然,就会想起那句名言: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三个偶然好像是密切关联,把他送上了名人的地位。但他的成功与成名,更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在三尺讲台练就的扎实基本功,当央视为他提供了《百家讲坛》这个舞台时,他如鱼得水,淋漓尽致地把自己的才华展现给了全国的观众,声名鹤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59c85d084254b35eefd3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