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20年第08期 事件概述 2019年11月16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中国地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正式播出。 《中国地名大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民政部联合摄制。自2019年11月16日在央视播出以来,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它是一场集结了全国各地七十名选手共同参与的地名知识竞赛,以地名为载体,生动展现了中华大地的幅员辽阔、多样地理、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聚焦地名背后蕴含的寻根文化、孝亲理念、安宁向往、奋斗精神,激发了公众对脚下这片土地的集体共鸣。节目以“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为主旨,多元呈现中华大地地名背后的历史。节目播出的同时,还推出了“地名背后是家乡”短视频挑战赛等线上互动方式,以创新的节目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截至2019年11月27日,前两期节目全国电视观众累计超过6750.5万,节目微博话题内容阅读量达1.9亿。 作为首档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它高度切合了日前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要求,节目创新方法手段,用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的内容和形态,丰富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营造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中国地名大会》对于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地名文化而言,堪称是一次恰逢其时的通识教育课。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近年来,由央视推出的“大会”系列文化综艺总能频频引起热议,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如今,“新成员”《中国地名大会》已亮相。 多维解读 角度一:传播中华文化,创造美好生活 《中国地名大会》是对中华亿万儿女所依赖、崇拜、热爱的中华大地的一次探寻。盛世中国,文脉永传。这档节目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展现中华大地的万千风貌,引导人们发现地名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蕴、文化华彩和人生百态,唤起根植于人们心中的家乡情结与热土情怀。它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也激起了亿万中华儿女创造美好未来和生活的激情。 角度二:普及地理知识,彰显文化自信 地名是鲜活而广泛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世代延绵而来的民生、民情、民意。地名又像阳光和空气,它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中国地名大会》以电视节目的形态,深入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经济兴衰、民族融合、风物演变、民俗风情、方言、谚语、故事,为我们展示了当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强调了地名文化的当下价值。它让观众看到,每一个地名的背后,有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有乡音、乡情。这档节目响应了国家号召,履行了社会责任,还掀起了一股“国民地名热潮”,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文化自信。 角度三:传承民族精神,激发家国情怀 《中国地名大会》立意精妙,主题突出,有情感、有深度、有温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激发了我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集体共鸣。节目中的一个个地名、一段段灿烂文明的历史,激发了人们传承民族精神的强烈使命意识。节目用一个个生动又具象的人物、故事,激发人们传承地名、保护地名的一腔家国热情。这档节目以“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为主旨为祖国献礼,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地名的独特魅力,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起国人的家国情怀。 从地名文化感受伟大中国 ◎贾合祥 浩瀚中国,江山多娇。数不尽的地名,承载着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历史,讲述着一个个动听的中国故事。这档大型国家地名文化节目《中国地名大会》,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后,由央视推出的又一档“大会”系列文化综艺,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节目带来了一股新的文化潮流。 聚焦“故土”,以地名知识为载体,全方位探寻地名背后的人文底蕴,《中国地名大会》不仅地名背后的人文底蕴、家乡情怀十分深厚,现场的地名知识竞赛更是精彩。七十位“地名达人”龙争虎斗,特别最后“四大高手”的势均力敌拼手速,被主持人鲁健惊呼为“全是半句之王”,首期节目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和文化享受。 安仁、黄龙溪、大理、平遥、山海关、剑门关、元阳哈尼梯田、巴拉格宗、甘坑、大鹏所城……一个个地名,入耳更入心。地名,书写着寸寸绿青;地名,描绘着壮阔领海;地名,印刻着华夏子孙的乡愁;地名,寄托着从未中断的中国梦。《中国地名大会》不仅是一场中国地名知识的巅峰对决,更是一场地名文化的饕餮盛宴。 北京師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复旦大学教授、中央历史研究博物馆馆员葛剑雄,这些文化名家的助阵,现场论古道今,深入阐释地名文化,更唤醒了无数中国人的“乡土记忆”。 《中国地名大会》现场更让人惊喜和感动的是,节目邀请到了一名特别选手和两名特别出题人。首先是特别选手,西安超强售票员李聪,她能在六十分钟内能默画出全国铁路线路图,秒速规划铁路路线,现场任由嘉宾出题,她都能随口说出国内从一地到另一地最快、最近的火车线路,并准确地说出火车车次,可谓是一盏为游客指引回家方向的“明灯”。 其次是“跑赢地震波”的四川王暾,他是一位由地名指引回家的游子,之前他在国外从事物理学研究工作,因为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回到祖国开始从事地震预警的工作。再是“寻根之友”发起者,也是海外“寻根华人”中一员的美国第四代华人郑国和,为完成父亲的心愿,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梳理了从黄帝到他这里整整123代人的族谱。29年来,他还陆续带领着六百多位华裔回到中国寻根。从这些故事中,可感受到地名背后的神奇与力量。 万里神州,无数地名串起了我们的大中华,让我们看到好大的一个家。地名,就像一切的起点。因为有了名字,每一棵草木才有了自己的家。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家,无论你走到哪里,记住了地名,就记住了家。当地名冠于人名之前时,其承载的意义就不只是几个暖心的字眼了,而是对家乡故土的深沉情感,是文化风物的展示和释放。 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中国地名大会》给予观众的不只是知识与快乐,而是一部蕴含着温暖的中华文化历史,地名中的中国文化,让我们更骄傲,更能激发出对家、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摘自“四川在线”2019年11月17日) 青年观点 ★“人民网”:了解中华大地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地理、人文风貌,能让我们在“知来路”中“明去路”。 ★“光明网”:这档节目带领观众沿着地名的轨迹,去探寻物宝天华,钟灵毓秀的中华大地。 ★牛梦笛:《中国地名大会》普及地名知识,传播优秀文化。 ★陈斌:众多地名像一张张名片,勾起的是历史的回忆,体现的是文化的沉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b714946f1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df.html